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2-34页 |
1.1 概述 | 第12-14页 |
1.2 窄空间流动沸腾的研究现状 | 第14-32页 |
1.2.1 汽泡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14-24页 |
1.2.2 传热机理及分析模式 | 第24-28页 |
1.2.3 流动压降及空泡份额 | 第28-32页 |
1.3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 第32-34页 |
1.3.1 已有研究工作的不足及问题的提出 | 第32-33页 |
1.3.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2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 第34-44页 |
2.1 实验装置 | 第34-40页 |
2.1.1 实验段 | 第35-39页 |
2.1.2 实验段本体流道定位和密封 | 第39页 |
2.1.3 实验段主要设计参数 | 第39-40页 |
2.2 实验控制系统,测量与记录 | 第40-41页 |
2.2.1 实验控制测量系统 | 第40页 |
2.2.2 电气系统 | 第40-4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41-44页 |
2.3.1 试验参数范围 | 第41页 |
2.3.2 可视化方法 | 第41页 |
2.3.3 试验步骤 | 第41-44页 |
3 矩形窄缝流道内的沸腾传热强化机理 | 第44-60页 |
3.1 矩形窄缝流道饱和及近饱和沸腾传热的机理 | 第44-52页 |
3.1.1 窄缝流动沸腾的可视化观察 | 第44-46页 |
3.1.2 矩形窄缝流道中沸腾传热的分析 | 第46-47页 |
3.1.3 窄缝中饱和及近饱和沸腾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3.1.4 窄缝流道近饱和及饱和流动沸腾换热的理论分析 | 第48-52页 |
3.2 垂直向上矩形窄缝饱和及近饱和沸腾换热关联式 | 第52页 |
3.3 垂直向上窄缝流动过冷沸腾换热强化 | 第52-56页 |
3.3.1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 第53-55页 |
3.3.2 过冷流动沸腾的传热强化因子 | 第55-56页 |
3.4 垂直向上窄缝过冷流动沸腾的换热关联式 | 第56-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4 垂直向上窄缝流道内的过冷流动沸腾起始点 | 第60-66页 |
4.1 实验参数范围和实验方法 | 第60页 |
4.2 实验结果及Bowering关系式 | 第60-61页 |
4.3 Bowering关系式的修正 | 第61-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5 垂直窄缝流道内过冷沸腾时的汽泡行为 | 第66-74页 |
5.1 高过冷沸腾生长阶段的汽泡行为 | 第66-72页 |
5.1.1 初期生长阶段汽泡的行为 | 第66-69页 |
5.1.2 工况参数对初始汽泡的影响 | 第69-72页 |
5.2 低过冷沸腾阶段的汽泡行为 | 第72-73页 |
5.2.1 汽泡的聚合过程 | 第72页 |
5.2.2 工况参数对汽泡行为的影响 | 第72-7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6 过冷流动沸腾单面与双面加热汽泡行为及换热的比较 | 第74-82页 |
6.1 实验方法 | 第74页 |
6.2 加热方式对起始沸腾点的影响 | 第74-76页 |
6.3 单面加热和双面加热对换热的影响 | 第76-78页 |
6.4 加热方式对汽泡运动形态的影响 | 第78-8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7 矩形窄缝流道内过冷流动沸腾汽泡生长的数值模拟 | 第82-106页 |
7.1 物理及数学模型 | 第82-84页 |
7.2 控制方程的求解及流场的计算 | 第84-88页 |
7.3 初始汽泡及汽液界面方程 | 第88-93页 |
7.4 界面移动计算 | 第93-98页 |
7.4.1 局部网格加密 | 第93-95页 |
7.4.2 界面质点标记 | 第95-96页 |
7.4.3 汽泡受力的计算 | 第96-97页 |
7.4.4 移动界面 | 第97-98页 |
7.5 计算程序 | 第98-101页 |
7.6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01-105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8 总结 | 第106-109页 |
8.1 结论 | 第106-107页 |
8.2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