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一、 前言 | 第7-21页 |
1 开花素学说 | 第7-8页 |
2 植物开花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策略 | 第8-9页 |
3 植物开花的分子调控研究 | 第9-13页 |
3.1 影响植物开花的环境因子 | 第9-12页 |
3.1.1 光周期现象 | 第10-11页 |
3.1.2 春化作用 | 第11-12页 |
3.2 植物开花过程中的基因调控 | 第12-13页 |
3.2.1 开花促进途径 | 第12页 |
3.2.2 开花抑制途径 | 第12-13页 |
4 植物春化作用 | 第13-21页 |
4.1 植物春化作用的基本特征 | 第13-14页 |
4.2 植物春化过程的生理生化特性 | 第14-17页 |
4.2.1 春化作用进程与呼吸基质 | 第14-15页 |
4.2.2 春化作用进程相关酶的变化 | 第15-16页 |
4.2.3 春化作用与核酸代谢 | 第16页 |
4.2.4 春化作用与蛋白质代谢 | 第16-17页 |
4.3 植物春化作用与低温适应 | 第17-19页 |
4.3.1 春化作用与低温适应是植物的两个不同反应 | 第17页 |
4.3.2 春化作用与低温适应具有不同的遗传基础 | 第17-18页 |
4.3.3 春化作用与低温适应具有不同的基因表达方式 | 第18-19页 |
4.4 高等植物春化基因的克隆 | 第19-21页 |
4.4.1 从代谢角度分离春化相关基因 | 第19-20页 |
4.4.2 利用突变体分离与研究春化相关基因 | 第20-21页 |
5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1页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21-32页 |
1 材料 | 第21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1.2 菌种 | 第21页 |
1.3 试剂 | 第21页 |
2 方法 | 第21-32页 |
2.1 材料的培养 | 第21-22页 |
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2-24页 |
2.2.1 拟南芥植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2-23页 |
2.2.2 唐菖蒲幼叶DNA的提取 | 第23-24页 |
2.3 引物设计 | 第24页 |
2.4 PCR扩增 | 第24页 |
2.5 PCR产物的凝胶电泳观察 | 第24页 |
2.6 PCR扩增产物的回收 | 第24-25页 |
2.7 目的片段的克隆及重组子酶切鉴定 | 第25-29页 |
2.7.1 目的片段的克隆 | 第25-26页 |
2.7.1.1 连接反应 | 第25页 |
2.7.1.2 感受态制备 | 第25页 |
2.7.1.3 转化 | 第25-26页 |
2.7.1.4 质粒DNA的微量提取 | 第26页 |
2.7.2 重组子的酶切鉴定 | 第26-27页 |
2.7.3 阳性重组质粒的稍大量提取 | 第27-29页 |
2.8 DNA序列分析 | 第29页 |
2.9 探针的标记 | 第29-30页 |
2.9.1 重组质粒的酶切 | 第29页 |
2.9.2 酶切产物的回收 | 第29页 |
2.9.3 目的片段的标记 | 第29-30页 |
2.10 拟南芥基因组DNA的酶切与印迹杂交 | 第30-32页 |
2.10.1 拟南芥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0页 |
2.10.2 拟南芥基因组DNA的酶切 | 第30页 |
2.10.3 酶切后基因组DNA的纯化 | 第30-31页 |
2.10.4 DNA的印迹转移 | 第31页 |
2.10.5 Southern杂交 | 第31-32页 |
2.11 唐菖蒲基因组DNA的酶切与印迹杂交 | 第32页 |
2.11.1 唐菖蒲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2页 |
2.11.2 基因组DNA的酶切 | 第32页 |
2.11.3 酶切后的基因组DNA的纯化 | 第32页 |
2.11.4 DNA的印迹转移 | 第32页 |
2.11.5 Southern杂交 | 第32页 |
三、 结果与分析 | 第32-41页 |
3.1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 第32-33页 |
3.2 Vrn2 DNA的结构分析 | 第33-39页 |
3.3 重组子的酶切鉴定 | 第39页 |
3.4 探针片段的回收 | 第39页 |
3.5 拟南芥基因组DNA的Southern杂交 | 第39-40页 |
3.6 唐菖蒲基因组DNA的Southern杂交 | 第40-41页 |
四、 讨论 | 第41-42页 |
1 Vrn2的结构分析 | 第41-42页 |
2 Vrn2是转录调控因子 | 第42页 |
五、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