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状黄杆菌的系统发育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缩略表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柱形病与柱状黄杆菌 | 第12-26页 |
| ·柱形病病原的发现 | 第12页 |
| ·柱形病病原的命名 | 第12-14页 |
| ·形态特征与培养特性 | 第14-16页 |
| ·菌体与菌落形态 | 第14页 |
| ·子实体 | 第14-15页 |
| ·培养特性 | 第15-16页 |
| ·血清型与免疫原性 | 第16-17页 |
| ·血清型 | 第16页 |
| ·免疫原性 | 第16-17页 |
| ·病原性 | 第17-19页 |
| ·药物敏感性 | 第19-20页 |
| ·细菌的进化分析 | 第20-21页 |
| ·感染与流行 | 第21页 |
| ·临诊症状 | 第21-22页 |
| ·病理 | 第22-23页 |
| ·鳃组织病理变化 | 第22页 |
| ·肝组织病理变化 | 第22-23页 |
| ·肾组织病理变化 | 第23页 |
| ·柱形病的诊断 | 第23页 |
| ·柱形病的预防 | 第23-25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柱状黄杆菌系统发育分析 | 第26-41页 |
| ·前言 | 第26-27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7-29页 |
| ·菌株来源 | 第27页 |
| ·培养条件 | 第27页 |
| ·形态观察 | 第27页 |
| ·常规生化鉴定 | 第27-28页 |
| ·人工感染试验 | 第28页 |
| ·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28-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 ·细菌形态特征 | 第29页 |
| ·生化鉴定 | 第29页 |
| ·人工感染的致病作用 | 第29-30页 |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0-31页 |
| ·讨论 | 第31-41页 |
| ·菌体形态 | 第31页 |
| ·G_4、G_(18)更名 | 第31-32页 |
| ·柱状黄杆菌基因组型特点 | 第32-41页 |
| 第三章 柱状黄杆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41-59页 |
| ·前言 | 第41-42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2-44页 |
| ·菌株及复苏 | 第42页 |
| ·生化试验 | 第42-43页 |
| ·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43-44页 |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4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4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44-55页 |
| ·生理生化特性 | 第44-46页 |
| ·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46-50页 |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0-55页 |
| ·讨论 | 第55-59页 |
| ·生化特性 | 第55页 |
| ·生物学特性 | 第55-56页 |
| ·细菌浊度与细菌计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56-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