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引言 | 第15-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18-1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19-22页 |
·地理分布、生态适应性及群落组成 | 第19页 |
·形态特征和木材结构 | 第19-20页 |
·崖柏种群生态学研究 | 第20-22页 |
·种群大小级结构及种群动态 | 第20-21页 |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 第21页 |
·种群的遗传学特征 | 第21-22页 |
·种群繁殖研究 | 第22页 |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研究目标 | 第22-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25-33页 |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 第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33页 |
·样地设置和调查方法 | 第25-26页 |
·调查样地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 第26-30页 |
·球果特征、种子千粒质量 | 第30-31页 |
·球果特征 | 第30-31页 |
·种子千粒质量 | 第31页 |
·植株生长规律与种群繁殖研究 | 第31-33页 |
·植株生长规律 | 第31页 |
·种子繁殖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3-77页 |
·崖柏群落的种子植物区系组成 | 第33-44页 |
·科的统计 | 第33-37页 |
·科的分布区类型 | 第34-37页 |
·属的统计 | 第37-42页 |
·属的分布区类型 | 第37-42页 |
·区系指数分析 | 第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崖柏群落的植物生活型谱 | 第44-49页 |
·生活型组成 | 第44-45页 |
·叶的性质 | 第45-47页 |
·层次及层片结构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崖柏群落优势乔木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 | 第49-58页 |
·乔木树种的重要值 | 第49-51页 |
·优势乔木树种的生态位宽度 | 第51-53页 |
·水平生态位宽度 | 第51-52页 |
·垂直生态位宽度 | 第52-53页 |
·生态位重叠 | 第53-56页 |
·水平生态位重叠 | 第53-55页 |
·垂直生态位重叠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崖柏群落优势乔木树种种间关系 | 第58-66页 |
·优势树种的总体联结性 | 第58页 |
·优势树种两物种间的联结性 | 第58-64页 |
·两物种间联结性的x~2 检验 | 第58-60页 |
·种间关联度 | 第60-64页 |
·种间协变 | 第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崖柏种群林木径级结构与天然更新 | 第66-70页 |
·林木径级结构 | 第66-67页 |
·种群的天然更新 | 第67-69页 |
·天然更新的数量特征 | 第67-68页 |
·天然更新幼苗(树)株数随地径的变化 | 第68页 |
·天然更新幼苗幼树生长过程 | 第68-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崖柏球果特征、出种量及种子千粒质量 | 第70-74页 |
·不同地理区域以及同一地理区域不同植株之间球果特征的比较 | 第70-71页 |
·同一地域不同崖柏植株个体球果的出种量和同一植株不同球果的出种量 | 第71-72页 |
·崖柏球果的出种量 | 第71-72页 |
·同一崖柏植株和不同崖柏植株的球果出种量 | 第72页 |
·种子千粒质量 | 第72-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种群繁殖 | 第74-77页 |
·种子发芽试验 | 第74页 |
·扦插繁殖 | 第74-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7-81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讨论 | 第78-79页 |
·展望 | 第79-81页 |
·开展崖柏生殖生态学研究揭示其濒危原因 | 第79-80页 |
·通过崖柏的扩繁引种有望摆脱其濒危状态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附录 | 第87-98页 |
附录A 植物名录 | 第87-95页 |
附录B 照片 | 第95-98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