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绪论 | 第6-8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6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6-7页 |
三、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7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7-8页 |
第一章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述 | 第8-16页 |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 | 第8-9页 |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哲学渊源 | 第9-13页 |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基本特征 | 第13-16页 |
第二章 后现代法学的发端及其主要流派 | 第16-23页 |
一、后现代法学的发端 | 第16-17页 |
二、种族批判法学 | 第17-19页 |
三、女权主义法学 | 第19-21页 |
四、法律与文学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法学解构性影响 | 第23-32页 |
一、理性个人作为法律主体并不存在 | 第23-24页 |
二、法律不具有客观性 | 第24-26页 |
三、法律语言并不是真实性的反映 | 第26-27页 |
四、法律的确定性只是相对的 | 第27-28页 |
五、法律的普遍性只是虚拟的“宏大叙事” | 第28-30页 |
六、法律的进步没有必然性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法学建设性影响 | 第32-35页 |
一、提倡视角多元的法学 | 第32-33页 |
二、生态法学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后现代法学理论对当前中国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 | 第35-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3-44页 |
作者简介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