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荧光碳点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碳点的制备和修饰方法 | 第13-21页 |
| ·碳点的制备方法 | 第13-19页 |
| ·碳点的表面修饰 | 第19-21页 |
| ·碳点的性质 | 第21-23页 |
| ·碳点的荧光性质 | 第21-22页 |
| ·碳点的生物相容性 | 第22-23页 |
| ·碳点的其他性质 | 第23页 |
| ·碳点的应用 | 第23-26页 |
| ·生物成像 | 第23-24页 |
| ·分析检测 | 第24-25页 |
| ·光电转换装置 | 第25页 |
| ·光催化反应 | 第25-26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6-28页 |
| 第2章 微波水热法制备氧化石墨荧光碳点 | 第28-38页 |
| ·引言 | 第28-29页 |
|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29页 |
| ·氧化石墨前驱体的合成 | 第29页 |
| ·普通硝酸回流法制备碳点 | 第29-30页 |
| ·微波辅助回流法制备碳点 | 第30页 |
| ·微波水热法制备碳点 | 第30页 |
| ·透射电镜表征 | 第30页 |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表征 | 第30页 |
| ·荧光量子产率表征 | 第30-31页 |
| ·荧光寿命表征 | 第3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6页 |
| ·最佳反应前驱体的选择 | 第31-32页 |
| ·三种合成方法最佳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32-33页 |
| ·三种合成方法制备的碳点的形貌表征 | 第33页 |
| ·三种合成方法制备的碳点的光谱表征 | 第33-35页 |
| ·三种合成方法制备的碳点的量子产率和荧光寿命比较 | 第35页 |
| ·微波辅助合成荧光碳点的机理 | 第35-36页 |
| ·结论 | 第36-38页 |
| 第3章 还原型碳点的制备及其应用 | 第38-48页 |
| ·引言 | 第38-39页 |
| ·实验部分 | 第39-40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39页 |
| ·还原型碳点的制备 | 第39页 |
| ·葡聚糖凝胶纯化碳点溶液 | 第39-40页 |
| ·普通碳点和还原型碳点的表征 | 第40页 |
| ·还原型碳点检测H_2O_2 | 第4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6页 |
| ·还原剂的选择 | 第40-41页 |
| ·还原型碳点的形貌表征 | 第41-42页 |
| ·还原型碳点的光谱表征 | 第42-43页 |
| ·原型碳点的荧光量子产率和荧光寿命表征 | 第43-44页 |
| ·还原型碳点的氧化还原循环 | 第44-45页 |
| ·还原型碳点的荧光机理 | 第45-46页 |
| ·还原型碳点检测H_2O_2 | 第46页 |
| ·结论 | 第46-48页 |
| 第4章 空心荧光碳点的制备及用于抗癌药物载运 | 第48-68页 |
| ·引言 | 第48-49页 |
| ·实验部分 | 第49-52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49页 |
| ·空心碳点的制备 | 第49页 |
| ·空心碳点的表征 | 第49-50页 |
| ·空心碳点负载盐酸阿霉素 | 第50页 |
| ·体外释放实验 | 第50-51页 |
| ·细胞培养 | 第51页 |
| ·普通细胞成像 | 第51页 |
| ·细胞共定位成像 | 第51-52页 |
| ·细胞毒性检测 | 第5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2-66页 |
| ·空心碳点的形貌表征 | 第52-53页 |
| ·空心碳点的结构表征 | 第53-56页 |
| ·空心碳点的光谱表征 | 第56-58页 |
| ·最佳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58-60页 |
| ·负载阿霉素的空心碳点的光谱表征 | 第60页 |
| ·阿霉素的体外释放 | 第60-61页 |
| ·阿霉素的体内释放 | 第61-65页 |
| ·细胞毒性测试 | 第65-66页 |
| ·结论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82页 |
| 硕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研究成果 | 第82-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