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语表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自交不亲和性的概述 | 第11页 |
·自交不亲和的分类 | 第11-13页 |
·异型性自交不亲和和同型性自交不亲和 | 第11-12页 |
·配子体自交不亲和和孢子体自交不亲和 | 第12-13页 |
·自交不亲和的表现 | 第13-14页 |
·自交不亲和性的生理机制 | 第14-15页 |
·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的生理机制 | 第14-15页 |
·孢子体自交不亲和性的生理机制 | 第15页 |
·芸薹属孢子体自交不亲和的分子机制 | 第15-19页 |
·SLG | 第15-16页 |
·SRK | 第16-17页 |
·SCR/SP11 | 第17-18页 |
·S-位点非连锁的功能分子 | 第18-19页 |
·自交不亲和反应 | 第19页 |
·芸薹属孢子体自交不亲和性的鉴定 | 第19-22页 |
·亲和指数(Self-compatibility index,SCI)法 | 第19-20页 |
·荧光显微法(Pollen-tube fluorescence microxcopy) | 第20页 |
·等电聚焦电泳(Isoelectric focusing electrophoresis.IEF)法 | 第20-21页 |
·免疫测定法 | 第21页 |
·分子标记鉴定法 | 第21-22页 |
·芸薹属自交不亲和系的繁殖 | 第22-25页 |
·剥蕾授粉法 | 第22页 |
·盐水处理法 | 第22-23页 |
·利用保持系繁殖自交不亲和系 | 第23-25页 |
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3 材料和方法 | 第27-31页 |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亲和指数的调查和亲和性的鉴别 | 第27页 |
·DNA的提取 | 第27-28页 |
·PCR扩增 | 第28页 |
·PCR检测 | 第28-29页 |
·CAPS分析 | 第29页 |
·引物设计 | 第29页 |
·PCR扩增产物片段回收、克隆、测序 | 第29-3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1-43页 |
·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保持性的遗传分析 | 第31-34页 |
·亲本及其F1的亲和性 | 第31-32页 |
·91806保持性的遗传分析 | 第32-33页 |
·丙409保持性的遗传分析 | 第33-34页 |
·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保持系的S位点分布 | 第34-35页 |
·S位点的特异引物 | 第34页 |
·91806和丙409的S位点分布 | 第34-35页 |
·91806和丙409的S位点分布与保持性的关系 | 第35-38页 |
·91806的S位点分布与保持性的关系 | 第35-36页 |
·丙409的S位点分布与保持性的关系 | 第36-38页 |
·丙409保持性连锁分子标记的发展 | 第38-43页 |
·CAPS标记 | 第38-39页 |
·SCAR分子标记 | 第39-40页 |
·双重PCR标记 | 第40-41页 |
·丙409保持性的连锁分子标记 | 第41-43页 |
5 讨论 | 第43-49页 |
·自交不亲和保持系 | 第43页 |
·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性的遗传 | 第43-44页 |
·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性的分子标记 | 第44-45页 |
·分子标记鉴定自交不亲和性和辅助改良自交不亲和保持系 | 第45-46页 |
·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性的利用前景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