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8页 |
| 1 绪论 | 第8-13页 |
| ·选题背景 | 第8-10页 |
| ·我国的水资源现状 | 第8页 |
| ·我国水污染及其治理现状 | 第8-10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10-13页 |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本课题项目的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 2 微电解废水处理工艺及其现状 | 第13-28页 |
| ·微电解工艺的原理 | 第13-15页 |
| ·原电池反应 | 第13页 |
| ·氧化还原反应 | 第13-14页 |
| ·电化学附集 | 第14页 |
| ·物理吸附 | 第14-15页 |
| ·铁的混凝作用 | 第15页 |
| ·电子传递作用 | 第15页 |
| ·微电解处理工艺的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 ·Fe/C比对微电解的影响 | 第15-16页 |
| ·停留时间对微电解的影响 | 第16页 |
| ·铁的活化对微电解的影响 | 第16页 |
| ·pH值对微电解的影响 | 第16-17页 |
| ·铁屑的粒度对微电解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17页 |
| ·曝气对微电解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17页 |
| ·其他因素对微电解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17页 |
| ·微电解处理工艺在废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 ·医药废水的处理 | 第17-18页 |
| ·印染废水的处理 | 第18页 |
| ·机械加工废水的处理 | 第18页 |
| ·电镀废水的处理 | 第18页 |
| ·制革废水的处理 | 第18-19页 |
| ·单晶硅生产废水的处理 | 第19页 |
| ·日用化工废水的处理 | 第19页 |
| ·微电解废水处理的优点与缺点 | 第19-21页 |
| ·微电解处理工艺的优点 | 第19-20页 |
| ·微电解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 ·微电解处理装置填料及其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 ·微电解处理装置的填料 | 第21-23页 |
| ·各种微电解填料的优点与缺点 | 第23页 |
| ·微电解板结机理的初步探讨 | 第23-24页 |
| ·填料板结的预防措施 | 第24-26页 |
| ·对填料层进行曝气 | 第24页 |
| ·强化反冲洗 | 第24-25页 |
| ·对填料进行微波再生 | 第25页 |
| ·对填料层进行改性 | 第25-26页 |
| ·微电解反应器改造 | 第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 3 填料开发的试验研究 | 第28-41页 |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28页 |
|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 ·填料的制作 | 第28-29页 |
|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 ·试验内容 | 第30-31页 |
| ·不同土壤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30页 |
| ·关于添加剂的探讨 | 第30页 |
| ·Fe、C和粘土比例的确定 | 第30-31页 |
| ·粒径对试验效果的影响 | 第31页 |
| ·焙烧温度对填料的影响 | 第31页 |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40页 |
| ·不同土壤对实验的影响 | 第31-33页 |
| ·关于添加剂作用的考察 | 第33-34页 |
| ·Fe、C和粘土比例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34-36页 |
| ·添加组分的选择 | 第36-37页 |
| ·添加组分的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 ·粒径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 ·焙烧温度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4 新型微电解填料在废水处理中应用研究 | 第41-61页 |
| ·新型微电解填料在CLT酸染料中间体生产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第41-49页 |
| ·CLT酸酸析废水的特点和研究现状 | 第43-44页 |
| ·实验部分 | 第44-4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5-48页 |
| ·本节小结 | 第48-49页 |
| ·新型微电解填料在大庆气田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49-58页 |
| ·气田水处理概述 | 第49-50页 |
| ·大庆气田水特性 | 第50-51页 |
| ·试验部分 | 第51-5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5页 |
| ·连续运行试验 | 第55-57页 |
| ·本节小结 | 第57-58页 |
| ·对填料再生的考察 | 第58-60页 |
| ·反冲洗对填料的再生 | 第58-59页 |
| ·灼烧对填料的再生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1-63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建议与展望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摘要 | 第67-69页 |
| Abstract | 第69-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