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 ·生物柴油的产生 | 第12-13页 |
| ·生物柴油的优势 | 第13-14页 |
| ·发展生物柴油的必要性 | 第14-15页 |
| ·国外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 ·欧洲 | 第15-16页 |
| ·美国 | 第16-17页 |
| ·加拿大 | 第17页 |
| ·巴西 | 第17-18页 |
| ·其他国家 | 第18页 |
| ·国内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 ·我国生物柴油发展面临问题 | 第21-22页 |
|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生物柴油的制备 | 第24-40页 |
| ·引言 | 第24页 |
| ·生物柴油的主要生产方法 | 第24-29页 |
| ·直接混合法 | 第24-25页 |
| ·微乳液法 | 第25页 |
| ·高温热裂解法 | 第25-26页 |
| ·化学酯交换法 | 第26-29页 |
| ·制备生物柴油依据的化学反应机理 | 第29-32页 |
| ·酯交换反应机理 | 第29-30页 |
| ·碱催化酯交换反应机理 | 第30-32页 |
| ·实验部分 | 第32-35页 |
| ·实验仪器及实验原料 | 第32-33页 |
| ·生物柴油的制备 | 第33-35页 |
| ·各工艺因素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 | 第35-38页 |
| ·醇油摩尔比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催化剂用量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反应温度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 ·反应时间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 | 第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生物柴油的性能分析与检测 | 第40-57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所需仪器及设备 | 第40页 |
| ·生物柴油的组成分析 | 第40-42页 |
| ·气路系统 | 第41页 |
| ·进样气化系统 | 第41页 |
| ·色谱柱分离系统 | 第41-42页 |
| ·检测系统 | 第42页 |
| ·生物柴油的主要理化性能测试 | 第42-47页 |
| ·十六烷值(CN) | 第43-44页 |
| ·闪点 | 第44页 |
| ·热值 | 第44页 |
| ·粘度 | 第44-45页 |
| ·密度 | 第45页 |
| ·酸值 | 第45-46页 |
| ·腐蚀性 | 第46页 |
| ·低温流动性能 | 第46-4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5页 |
| ·生物柴油的组成 | 第47-55页 |
| ·生物柴油的主要理化性能 | 第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的理化性能研究 | 第57-62页 |
| ·引言 | 第57页 |
| ·混合燃油理化性能试验方法 | 第57页 |
| ·混合燃油部分理化性能研究 | 第57-61页 |
| ·生物柴油掺混比对运动粘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 ·乙醇加入对混合燃油运动黏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 ·生物柴油掺混比对密度的影响 | 第59页 |
| ·生物柴油掺混比对倾点、浊点的影响 | 第59-60页 |
| ·生物柴油掺混比对热值的影响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五章 生物柴油及其混合燃料的性能研究 | 第62-82页 |
| ·引言 | 第62页 |
| ·柴油机主要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与影响因素[63]-[65] | 第62-65页 |
| ·CO 的生成机理 | 第62-63页 |
| ·HC 的生成机理 | 第63页 |
| ·NOX 的生成机理 | 第63-64页 |
| ·微粒(PM)生成机理 | 第64-65页 |
| ·台架试验样机及试验方案 | 第65-6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6-81页 |
| ·燃料的外特性分析 | 第66-78页 |
| ·燃料的负荷特性分析 | 第78-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