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话本小说式微时的闪光--《豆棚闲话》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页 |
一、作者与作品的梳理 | 第7-12页 |
1、专著和文学史中的论述 | 第8-9页 |
2、研究文章 | 第9-10页 |
3、版本 | 第10页 |
4、作者的考证 | 第10-12页 |
二、《豆棚闲话》对拟话本小说的接受与超越 | 第12-25页 |
1、对现实民生的关注 | 第12-17页 |
2、对白话短篇小说体制结构和叙事技巧的发展 | 第17-19页 |
3、后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运用 | 第19-22页 |
(1) 颠覆传统 | 第21页 |
(2) 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 第21-22页 |
(3) 反讽手法的使用 | 第22页 |
4、质文相映的语言基调 | 第22-25页 |
(1) 雅趣横生的写景之语 | 第23页 |
(2) 陌生化的写人语言 | 第23-24页 |
(3) 具有地域意识的语言特色 | 第24-25页 |
三、难以化解的拟话本式微原因 | 第25-28页 |
1、社会历史原因 | 第25-26页 |
(1) 政治原因 | 第25页 |
(2) 经济原因 | 第25-26页 |
(3) 文化原因 | 第26页 |
2、文学自身原因 | 第26-28页 |
四、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 第28-31页 |
1、现实意义 | 第28-29页 |
2、深远的影响 | 第29-31页 |
结语 | 第3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