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中国钢铁工业技术创新、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耦合机制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文献综述第10-14页
        1.2.1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第10-11页
        1.2.2 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第11-12页
        1.2.3 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耗关系的研究第12-13页
        1.2.4 技术创新、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第13-14页
        1.2.5 简要述评第14页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4-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页
    1.4 技术路线第15-17页
    1.5 论文创新点第17-19页
第二章 技术创新、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耦合机理第19-27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9-20页
        2.1.1 技术创新第19页
        2.1.2 能源及能源消耗第19-20页
        2.1.3 经济增长第20页
        2.1.4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第20页
    2.2 技术创新、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耦合机理分析第20-23页
        2.2.1 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耗耦合机理分析第20-21页
        2.2.2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耦合机理分析第21-22页
        2.2.3 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耦合机理分析第22页
        2.2.4 技术创新、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耦合机理分析第22-23页
    2.3 技术创新、能源消耗及经济增长耦合机理模型第23-27页
        2.3.1 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耗耦合机理模型第23页
        2.3.2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耦合机理模型第23-24页
        2.3.3 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耦合机理模型第24页
        2.3.4 技术创新、能源消耗及经济增长耦合机理模型第24-27页
第三章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第27-33页
    3.1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现状第27-31页
        3.1.1 中国钢铁工业技术创新现状第27-28页
        3.1.2 中国钢铁工业能源消耗现状第28-29页
        3.1.3 中国钢铁工业经济增长现状第29-31页
    3.2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第31-33页
第四章 实证分析第33-49页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3-37页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33页
        4.1.2 评价指标的构建第33-35页
        4.1.3 数据来源及指标权重的确定第35-37页
    4.2 耦合协调度模型第37-38页
        4.2.1 耦合度模型第37页
        4.2.2 耦合协调度模型第37-38页
        4.2.3 耦合协调度划分标准第38页
    4.3 技术创新、能源消耗、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分析第38-46页
        4.3.1 技术创新、能源消耗、经济增长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分析第38-40页
        4.3.2 技术创新、能源消耗耦合协调度分析第40-42页
        4.3.3 技术创新、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分析第42-43页
        4.3.4 能源消耗、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分析第43-45页
        4.3.5 技术创新、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分析第45-46页
    4.4 小结第46-49页
第五章 中国钢铁工业技术创新、能源消耗及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发展对策第49-55页
    5.1 技术创新系统对策第49-51页
        5.1.1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第49-50页
        5.1.2 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第50页
        5.1.3 找准技术创新方向第50-51页
    5.2 能源消耗系统对策第51-52页
        5.2.1 管理节能措施第51页
        5.2.2 技术节能措施第51页
        5.2.3 结构节能措施第51-52页
    5.3 经济增长系统对策第52-53页
        5.3.1 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第52页
        5.3.2 提升产业集中度第52-53页
    5.4 小结第53-5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5-57页
    6.1 结论第55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1页
致谢第61-63页
作者简介第6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沽排污河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下一篇:国轩高科大股东减持动因及其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