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早期沉积体系与沉积演化规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前言 | 第8-15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四、研究方案 | 第11页 |
五、主要工作量 | 第11-13页 |
六、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20页 |
第一节 古构造特征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古气候变迁 | 第17-20页 |
一、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二、古气候的标志 | 第18页 |
三、古气候变迁的原因 | 第18-19页 |
四、晚三叠世生物组合及气候特征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地层系统 | 第20-31页 |
第一节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0-26页 |
一、标志层控制 | 第20-25页 |
二、邻井追踪 | 第25页 |
三、旋回对比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各地层组特征 | 第26-31页 |
第三章 沉积体系特征与沉积相模式 | 第31-48页 |
第一节 沉积体系划分及类型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河流沉积体系 | 第32-36页 |
一、辫状河 | 第33-34页 |
二、曲流河 | 第34-36页 |
第三节 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36-46页 |
一、辫状河三角洲 | 第36-40页 |
二、曲流河三角洲 | 第40-46页 |
第四节 湖泊沉积体系 | 第46-48页 |
第四章 物源分析 | 第48-63页 |
第一节 盆地周缘古陆特征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古流向及沉积物扩散方向 | 第49-51页 |
第三节 轻矿物特征与物源分析 | 第51-55页 |
一、长10油层组轻矿物特征 | 第51-53页 |
二、长9油层组轻矿物特征 | 第53-55页 |
第四节 岩屑特征与物源分析 | 第55-58页 |
一、长10油层组岩屑特征 | 第55-57页 |
二、长9油层组岩屑特征 | 第57-58页 |
第五节 重矿物特征与物源分析 | 第58-61页 |
一、长10油层组重矿物特征 | 第59-60页 |
二、长9油层组重矿物特征 | 第60-61页 |
第六节 稀土元素富集规律及物源分析 | 第61-63页 |
第五章 沉积体系展布及演化规律 | 第63-79页 |
第一节 绘制沉积相展布图的原则与方法 | 第63-64页 |
一、沉积相平面展布图的编制方法 | 第63页 |
二、湖岸线的划分原则 | 第63-64页 |
第二节 沉积相与砂体展布 | 第64-74页 |
一、长10油层组沉积相与砂体展布 | 第65-66页 |
二、长9油层组沉积相与砂体展布 | 第66-74页 |
第三节 沉积演化规律 | 第74-79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图版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