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61页 |
第一节 双光子聚合概述 | 第12-16页 |
·双光子吸收及其基本原理 | 第12-13页 |
·双光子聚合反应基本原理和反应机理 | 第13-16页 |
第二节 强双光子吸收化合物的设计和研究进展 | 第16-30页 |
·线型双光子染料 | 第17-22页 |
·分子键桥由碳碳双键组成的共轭分子 | 第17-19页 |
·分子键桥为非碳碳双键的共轭分子 | 第19-22页 |
·多支、树枝状双光子染料 | 第22-24页 |
·金属络合物 | 第24-26页 |
·卟啉类双光子染料 | 第26-27页 |
·其它多生色团的双光子染料 | 第27-30页 |
第三节 高效双光子引发体系的研究进展 | 第30-47页 |
·普通光引发体系 | 第30-35页 |
·具有大双光子吸收截面的引发体系 | 第35-41页 |
·双光子光敏引发体系 | 第4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61页 |
第二章 课题的提出 | 第61-63页 |
第三章 电子与空间效应对多支结构染料双光子性质的影响 | 第63-81页 |
第一节 实验方法 | 第64-67页 |
·溶致变色效应 | 第64-65页 |
·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 | 第65页 |
·双键转化率的测定 | 第65-66页 |
·双光子吸收截面的测定 | 第66-67页 |
第二节 染料T1-T3的合成 | 第67-69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67页 |
·化合物S3 的合成 | 第67-68页 |
·化合物S2 的合成 | 第68-69页 |
·目标化合物T1 的合成 | 第69页 |
·目标化合物T2和T3的合成 | 第69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69-77页 |
·化合物的吸收光谱及荧光发射光谱 | 第69-71页 |
·溶致变色效应与分子内电荷转移 | 第71-73页 |
·双光子吸收 | 第73-76页 |
·光敏效率 | 第76-77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第四章 电子效应对染料双光子光敏引发性质的影响 | 第81-97页 |
第一节 实验方法 | 第82-83页 |
·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 第82页 |
·双光子聚合 | 第82页 |
·光漂白实验 | 第82-83页 |
第二节 染料T4、T5的合成 | 第83-86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83页 |
·香豆素C1 的合成 | 第83-84页 |
·香豆素C2 的合成 | 第84页 |
·目标化合物T4 的合成 | 第84-85页 |
·香豆素C4 的合成 | 第85页 |
·香豆素C5 的合成 | 第85页 |
·目标化合物T5 的合成 | 第85-86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86-94页 |
·光物理性质 | 第86-87页 |
·溶致变色效应 | 第87-89页 |
·光漂白和单光子聚合实验 | 第89-90页 |
·双光子吸收截面 | 第90-91页 |
·电子转移自由能的测定 | 第91-92页 |
·双光子聚合实验 | 第92-94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第五章 染料构型与光谱性质的理论计算 | 第97-107页 |
第一节 计算方法 | 第98页 |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 第98-103页 |
·染料的基态构型 | 第98-100页 |
·染料的激发态能量和跃迁几率 | 第100-101页 |
·染料的前线轨道 | 第101-103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第六章 新型高效双光子聚合敏化染料的合成及性质 | 第107-124页 |
第一节 T6的合成及实验方法 | 第108-109页 |
·T6 的合成 | 第108页 |
·光物理性质 | 第108页 |
·双键转化率的测定 | 第108-109页 |
·计算方法 | 第109页 |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 第109-121页 |
·染料的吸收及荧光发射光谱 | 第109-111页 |
·溶致变色效应与分子内电荷转移 | 第111-113页 |
·双光子吸收截面 | 第113-115页 |
·单光子聚合实验 | 第115-116页 |
·双光子聚合实验 | 第116-118页 |
·染料的构型、前线轨道和激发态的理论计算 | 第118-121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4页 |
结论 | 第124-126页 |
本论文中常用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126-127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