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来源 | 第1-5页 |
缩略词表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SUMMARY | 第8-13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5-28页 |
·杂种优势概述 | 第15-20页 |
·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 | 第15-18页 |
·显性基因互补假说 | 第16页 |
·超显性假说 | 第16-17页 |
·上位性假说 | 第17页 |
·杂种优势的其他遗传机理 | 第17-18页 |
·杂种优势的预测研究 | 第18-20页 |
·应用同工酶谱预测杂种优势 | 第18-19页 |
·运用DNA 分子标记预测杂种优势 | 第19-20页 |
·苜蓿DNA 分子标记研究 | 第20-28页 |
·分子标记概述 | 第20-23页 |
·分子标记技术在苜蓿中的应用研究 | 第23-28页 |
·苜蓿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4页 |
·苜蓿种质的鉴定 | 第24-25页 |
·苜蓿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5-26页 |
·苜蓿杂种优势的研究 | 第26-2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6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28页 |
·试验材料 | 第28-29页 |
·试验设计及性状测定 | 第29-31页 |
·试验设计 | 第29-30页 |
·农艺学和形态学性状的测定 | 第30页 |
·农艺学和形态学性状数据统计分析 | 第30-31页 |
·分子标记技术分析 | 第31-36页 |
·DNA 的提取与检测 | 第31页 |
·RAPD 分子标记分析 | 第31-32页 |
·SSR 和EST-SSR 分子标记分析 | 第32-34页 |
·分子标记数据分析 | 第34-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54页 |
·亲本农艺学和形态学性状分析 | 第36-42页 |
·形态学性状主成分分析 | 第37-39页 |
·形态学性状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 | 第39-40页 |
·形态学性状和生物量之间相关性分析 | 第40-42页 |
·苜蓿SSR 和RAPD 分子标记分析 | 第42-52页 |
·苜蓿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42-43页 |
·SSR 反应体系条件的优化和建立 | 第43-44页 |
·苜蓿亲本遗传多样性的SSR 分析 | 第44-46页 |
·RAPD 反应体系条件的优化和建立 | 第46-48页 |
·苜蓿亲本遗传多样性的RAPD 分析 | 第48-52页 |
·苜蓿亲本农艺学、形态学性状和分子标记相关性分析 | 第52-54页 |
4 F_1 代苜蓿杂交种分析 | 第54-80页 |
·F_1 代苜蓿农艺学性状和形态学性状分析 | 第54-55页 |
·F_1 代苜蓿亲本来源 | 第54页 |
·F_1 代苜蓿生物量和形态学性状分析 | 第54-55页 |
·F_1 代苜蓿杂交种杂种优势分析 | 第55-60页 |
·利用分子标记分析杂种优势 | 第60-79页 |
·RAPD 分子标记和杂种优势 | 第60-67页 |
·SSR 分子标记和杂种优势 | 第67-71页 |
·EST-SSR 分子标记和杂种优势 | 第71-75页 |
·SSR 和EST-SSR 分子标记分析F1 代杂交种与其亲本的关系 | 第75-79页 |
·所有组合亲本间遗传距离和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 | 第79-80页 |
5 讨论 | 第80-82页 |
6 结论 | 第82-84页 |
·苜蓿亲本农艺学、形态学及分子标记 | 第82页 |
·F_1 代苜蓿杂交种农艺学、形态学及分子标记 | 第82-83页 |
·F_1 代杂交种杂种优势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个人简介 | 第90-91页 |
导师简介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