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33页 |
·蒺藜苜蓿作为豆科模式植物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分子标记在苜蓿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12-13页 |
·苜蓿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13-24页 |
·作图群体的构建 | 第13-16页 |
·DNA 分子标记的选择 | 第16-20页 |
·苜蓿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 第24-28页 |
·遗传分离分析方法的发展 | 第24-26页 |
·分离分析方法中混合分布的一般理论 | 第26-27页 |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 | 第27-28页 |
·QTL 定位 | 第28-32页 |
·数量性状QTL 定位方法 | 第28-31页 |
·QTL 定位在苜蓿中的应用 | 第31-32页 |
·研究思路 | 第32-3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7页 |
·试验材料及田间试验设计 | 第33-34页 |
·性状调查 | 第34页 |
·分子标记 | 第34-35页 |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34页 |
·反应体系和 PCR 扩增程序 | 第34-35页 |
·PCR 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35页 |
·数据处理 | 第35-37页 |
·亲本材料相关性状的分析 | 第35-36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36页 |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 第36页 |
·QTL 分析 | 第36-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57页 |
·蒺藜苜蓿亲本材料种子产量相关性状的分析 | 第37-39页 |
·蒺藜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田间表现及相关性分析 | 第37页 |
·不同蒺藜苜蓿种质种子产量的聚类分析 | 第37-38页 |
·利用分子标记检测蒺藜苜蓿种质遗传多样性 | 第38-39页 |
·A17×A20 组合RILs 群体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39-41页 |
·亲本多态性的筛选 | 第39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39-41页 |
·蒺藜苜蓿 A17×A20 组合 RILs 群体种子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41-54页 |
·A17×A20 组合侧枝长度的遗传分析 | 第41-43页 |
·A17×A20 组合小花数的遗传分析 | 第43-45页 |
·A17×A20 组合结荚数的遗传分析 | 第45-47页 |
·A17×A20 组合百荚重的遗传分析 | 第47-49页 |
·A17×A20 组合千粒重的遗传分析 | 第49-51页 |
·A17×A20 组合种子产量的遗传分析 | 第51-54页 |
·QTL 分析 | 第54-57页 |
·百荚重和千粒重在RILs 群体中的表现 | 第54页 |
·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定位百荚重和千粒重QTL | 第54-57页 |
4 讨论 | 第57-61页 |
·蒺藜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分析 | 第57-58页 |
·利用 EST-SSR 标记构建遗传图谱 | 第58页 |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方法的应用 | 第58-59页 |
·种子产量相关性状的 QTL 分析 | 第59-61页 |
5 结论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73页 |
导师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