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11页 |
ABSTRACT | 第11-16页 |
缩写、术语表 | 第16-17页 |
目次 | 第17-22页 |
引言 | 第22-26页 |
第一章 双氢青蒿素 N/O/W 亚微乳处方前研究 | 第26-36页 |
1.材料与仪器 | 第26-27页 |
·材料和试剂 | 第26页 |
·仪器 | 第26-27页 |
2.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双氢青蒿素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7页 |
·双氢青蒿素异构体转化的研究 | 第27-28页 |
·双氢青蒿素在不同溶媒中溶解度的测定 | 第28页 |
·双氢青蒿素的稳定性影响因素试验 | 第28-29页 |
3.结果与讨论 | 第29-35页 |
·双氢青蒿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9-30页 |
·双氢青蒿素异构体转化的研究 | 第30-31页 |
·双氢青蒿素在不同溶媒中溶解度 | 第31-32页 |
·双氢青蒿素的稳定性研究 | 第32-35页 |
4.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二章 双氢青蒿素 N/O/W 亚微乳剂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 | 第36-52页 |
1.材料与仪器 | 第36-37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6页 |
·仪器 | 第36-37页 |
2.实验方法 | 第37-41页 |
·双氢青蒿素 N/O/W 亚微乳的处方优选 | 第37-38页 |
·双氢青蒿素 N/O/W 亚微乳制备工艺的优化 | 第38页 |
·双氢青蒿素 N/O/W 亚微乳载药能力的考察 | 第38页 |
·双氢青蒿素 N/O/W 亚微乳的含量测定法 | 第38-39页 |
·双氢青蒿素 N/O/W 亚微乳的表征 | 第39-40页 |
·双氢青蒿素 N/O/W 亚微乳中的药物分布 | 第40-41页 |
·双氢青蒿素 N/O/W 亚微乳剂的稳定性影响因素试验 | 第41页 |
3.结果与讨论 | 第41-51页 |
·双氢青蒿素 N/O/W 亚微乳的处方优选 | 第41-42页 |
·双氢青蒿素 N/O/W 亚微乳制备工艺的优化 | 第42-43页 |
·双氢青蒿素 N/O/W 亚微乳的处方组成及制备方法 | 第43页 |
·双氢青蒿素 N/O/W 亚微乳的载药能力 | 第43-44页 |
·双氢青蒿素 N/O/W 亚微乳的含量测定方法 | 第44-45页 |
·双氢青蒿素 N/O/W 亚微乳的表征 | 第45-49页 |
·双氢青蒿素 N/O/W 亚微乳的含量测定 | 第49页 |
·双氢青蒿素在 N/O/W 亚微乳中的分布 | 第49-50页 |
·双氢青蒿素 N/O/W 亚微乳的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50-51页 |
4.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双氢青蒿素 N/O/W 亚微乳干乳剂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 第52-62页 |
1.材料与仪器 | 第52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52页 |
·仪器 | 第52页 |
2.实验方法 | 第52-55页 |
·冷冻干燥工艺的考察 | 第53-54页 |
·最低共熔点的测定 | 第53页 |
·预冻温度、速度和时间的考察 | 第53页 |
·干燥时间的考察 | 第53-54页 |
·冻干保护剂的筛选 | 第54页 |
·双氢青蒿素干乳剂的理化性质检测 | 第54页 |
·双氢青蒿素 N/O/W 干乳剂的稳定性研究 | 第54-55页 |
3.结果与讨论 | 第55-61页 |
·冷冻干燥工艺的考察 | 第55页 |
·冻干保护剂的筛选 | 第55-57页 |
·双氢青蒿素干乳剂的制备方法 | 第57页 |
·双氢青蒿素干乳剂的理化性质检测 | 第57-58页 |
·双氢青蒿素 N/O/W 干乳剂的稳定性研究 | 第58-61页 |
4.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双氢青蒿素 N/O/W 亚微乳剂体内药动学和组织分布研究 | 第62-89页 |
1.材料与仪器 | 第62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62页 |
·仪器 | 第62页 |
·实验动物 | 第62页 |
2.实验方法 | 第62-66页 |
·双氢青蒿素体内分析测定法的建立 | 第62-64页 |
·双氢青蒿素 N/O/W 亚微乳剂的体内药动学研究 | 第64页 |
·ICR 小鼠组织中双氢青蒿素的含量测定法 | 第64-65页 |
·双氢青蒿素 N/O/W 亚微乳剂在小鼠的体内分布 | 第65页 |
·双氢青蒿素在小鼠体内的代谢转化 | 第65-66页 |
3.结果与讨论 | 第66-87页 |
·双氢青蒿素体内血浆样品分析方法评价 | 第66-70页 |
·双氢青蒿素 N/O/W 亚微乳剂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 | 第70-72页 |
·ICR 小鼠组织样品中双氢青蒿素的分析方法 | 第72-79页 |
·双氢青蒿素在小鼠体内的代谢转化 | 第72-73页 |
·分析方法的确立与专属性考察 | 第73-79页 |
·双氢青蒿素在 ICR 小鼠体内组织分布 | 第79-84页 |
·双氢青蒿素在 ICR 小鼠体内组织分布参数的评价 | 第84-87页 |
4 小结 | 第87-89页 |
第五章 双氢青蒿素 N/O/W 亚微乳剂的蛋白结合率研究 | 第89页 |
1.材料与仪器 | 第89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89页 |
·仪器 | 第89页 |
·实验动物 | 第89页 |
2.实验方法 | 第89-91页 |
·样品中双氢青蒿素的测定方法 | 第89-90页 |
·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方法及测试浓度的选择 | 第90页 |
·双氢青蒿素与血浆样品温育时间的考察 | 第90页 |
·超滤温度、转速和时间的考察 | 第90页 |
·超滤管对药物的吸附作用 | 第90页 |
·血浆蛋白结合率实验设计 | 第90-91页 |
3.结果与讨论 | 第91-93页 |
·双氢青蒿素与血浆样品温育时间的考察 | 第91页 |
·超滤温度、转速和时间的考察 | 第91页 |
·超滤管对药物的吸附作用 | 第91页 |
·血浆蛋白结合率试验结果 | 第91-93页 |
4.小结 | 第93-94页 |
第六章 双氢青蒿素 N/O/W 亚微乳剂的安全性及抗肿瘤作用 | 第94-108页 |
1.材料与仪器 | 第94-95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94页 |
·仪器 | 第94页 |
·瘤株 | 第94页 |
·实验动物 | 第94-95页 |
2.实验方法 | 第95-98页 |
·双氢青蒿素 N/O/W 亚微乳剂的安全性研究 | 第95-96页 |
·双氢青蒿素 N/O/W 亚微乳剂的肿瘤抑制作用及免疫组化研究 | 第96-98页 |
3.结果与讨论 | 第98-107页 |
·双氢青蒿素 N/O/W 亚微乳剂的安全性研究 | 第98-102页 |
·异常毒性检查 | 第98-99页 |
·溶血性试验 | 第99-101页 |
·血管刺激性试验 | 第101-102页 |
·双氢青蒿素 N/O/W 亚微乳剂的抗肿瘤作用和免疫组化研究 | 第102-107页 |
4.小结 | 第107-108页 |
全文总结 | 第108-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综述 | 第115-137页 |
作者简历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