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中国卡车市场分析 | 第8-9页 |
·自主品牌重型卡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 第9-10页 |
·重型商用车集成开发先进技术 | 第10页 |
·虚拟样机技术与ADAMS | 第10-16页 |
·虚拟样机技术的概念 | 第11页 |
·虚拟样机技术建立的基础 | 第11-13页 |
·虚拟样机技术国内外应用概况 | 第13-14页 |
·ADAMS | 第14页 |
·虚拟样机技术在汽车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6-18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第2章 钢板弹簧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18-36页 |
·钢板弹簧多体动力学建模方法研究 | 第18-21页 |
·国外两种经典的钢板弹簧多体动力学建模方法 | 第18-19页 |
·国内钢板弹簧多体动力学建模方法 | 第19-20页 |
·其它钢板弹簧多体动力学建模方法 | 第20页 |
·各种钢板弹簧多体动力学建模方法的不足 | 第20-21页 |
·ADAMS/Car Leafspring简介 | 第21-23页 |
·ADAMS/Car Leafspring的主要特点 | 第21页 |
·ADAMS/Car Leafspring钢板弹簧多体动力学建模基本原理 | 第21-23页 |
·ADAMS/Car Leafspring建立钢板弹簧多体动力学模型的方法 | 第23-31页 |
·ADAMS/Car配置文件的修改 | 第23页 |
·General选项卡参数输入 | 第23-28页 |
·钢板弹簧簧片参数输入 | 第28-31页 |
·钢板弹簧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及钢板弹簧垂向刚度测试 | 第31-35页 |
·建模数据准备 | 第31页 |
·钢板弹簧多体动力学模型 | 第31-33页 |
·钢板弹簧垂向刚度仿真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重型卡车悬架的K&C特性仿真 | 第36-52页 |
·TruckSim非独立悬架建模 | 第36-40页 |
·TruckSim概述 | 第36-37页 |
·TruckSim非独立悬架建模的参数输入 | 第37-40页 |
·重型卡车转向桥悬架总成模型的建立 | 第40-44页 |
·钢板弹簧子系统的建模 | 第40页 |
·车桥子系统的建模 | 第40-42页 |
·转向系子系统的建模 | 第42页 |
·钢板弹簧辅助子系统的调用 | 第42页 |
·转向桥悬架总成测试平台的创建 | 第42-44页 |
·重型卡车驱动桥悬架总成模型的建立 | 第44-45页 |
·驱动桥悬架子系统建模 | 第44页 |
·驱动桥悬架测试平台的建立 | 第44-45页 |
·重型卡车悬架运动学及弹性运动学仿真 | 第45-48页 |
·车轮平行跳动仿真 | 第45-46页 |
·车轮反向跳动仿真 | 第46页 |
·纵向力平行加载试验 | 第46-47页 |
·侧向力反向加载试验 | 第47-48页 |
·回正力矩平行加载试验 | 第48页 |
·重型卡车悬架K&C特性参数提取与分析 | 第48-51页 |
·悬架K&C特性参数与各仿真曲线的对应关系 | 第48-49页 |
·钢板弹簧压缩/回弹曲线的获取 | 第49-50页 |
·驱动桥(后桥)悬架K&C特性参数分析 | 第50-51页 |
·转向桥(前桥)悬架K&C特性参数分析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导向杆式平衡悬架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2-72页 |
·平衡悬架简介 | 第52-56页 |
·平衡悬架的起源和发展 | 第52-53页 |
·现有常用平衡悬架形式 | 第53-56页 |
·导向杆式平衡悬架的结构与简化 | 第56-57页 |
·导向杆式平衡悬架结构 | 第56-57页 |
·导向杆式平衡悬架结构的简化 | 第57页 |
·导向杆式平衡悬架的ADAMS建模 | 第57-65页 |
·刚性构件及其约束建模 | 第57-58页 |
·弹性构件—钢板弹簧平衡臂的建模理论 | 第58页 |
·钢板弹簧平衡臂建模 | 第58-62页 |
·钢板弹簧平衡臂垂向刚度仿真 | 第62-63页 |
·钢板弹簧平衡臂总成的建立 | 第63-64页 |
·平衡悬架各总成间的约束添加 | 第64-65页 |
·导向杆式平衡悬架模型的结构合理性验证 | 第65-71页 |
·路面激励的施加 | 第65-66页 |
·平衡悬架运动轨迹仿真 | 第66-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摘要 | 第79-81页 |
ABSTRACT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