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种法柱状金刚石的高温高压生长与研究
| 提要 | 第1-7页 |
| 第一章 绪言 | 第7-23页 |
| ·金刚石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 第7-11页 |
| ·金刚石的结构 | 第7-8页 |
| ·金刚石的性质 | 第8-11页 |
| ·金刚石合成的历史及主要的合成方法 | 第11-15页 |
| ·金刚石合成的历史 | 第11-14页 |
| ·金刚石合成的主要方法 | 第14-15页 |
| ·触媒的研究现状及金刚石的掺杂 | 第15-17页 |
| ·金刚石中的氮杂质 | 第17-20页 |
| ·金刚石中氮的存在状态 | 第17-19页 |
| ·金刚石的分类 | 第19-20页 |
|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 ·选题意义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高温高压设备及传压介质 | 第23-35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高温高压设备 | 第23-27页 |
| ·年轮式两面顶高压装置 | 第24-25页 |
| ·凹模式两面顶高压装置 | 第25页 |
| ·四面顶高压装置 | 第25页 |
| ·六面顶高压装置 | 第25-27页 |
| ·压力和温度的定标 | 第27-31页 |
| ·压力定标 | 第27-28页 |
| ·温度标定 | 第28-31页 |
| ·人工合成金刚石的传压介质 | 第31-35页 |
| 第三章 金刚石合成溶剂理论及工艺 | 第35-54页 |
| ·引言 | 第35-36页 |
| ·高温高压下金刚石合成的溶剂理论 | 第36-42页 |
| ·纯碳素体系—石墨金刚石的相平衡 | 第37-39页 |
| ·溶剂—碳素体系中的石墨和金刚石的相平衡 | 第39-40页 |
| ·石墨—金刚石转变的驱动力 | 第40-42页 |
| ·工业金刚石合成的一般规律 | 第42-48页 |
| ·金属膜的存在与碳的输运 | 第43-44页 |
| ·金刚石生长的V 字形区域 | 第44-45页 |
| ·金刚石成核的控制 | 第45-48页 |
| ·粉末触媒合成金刚石的组装和工艺选择 | 第48-54页 |
| ·原材料的混合与成型 | 第48页 |
| ·稳定的腔体组装—旁热式 | 第48-51页 |
| ·合成工艺的选择 | 第51-54页 |
| 第四章 晶种法生长柱状工业金刚石 | 第54-55页 |
| ·引言 | 第54页 |
| ·晶种法生长晶体的设计思想 | 第54页 |
| ·实验前期准备 | 第54页 |
| ·Fe70Ni30 触媒与添加剂的微观形貌 | 第54页 |
| ·使用籽晶的种类 | 第54页 |
| ·合成工艺的选择 | 第54页 |
| ·实验过程 | 第54页 |
| ·使用微粉为晶种生长晶体 | 第54页 |
| ·使用常规晶体为晶种生长晶体 | 第54页 |
| ·使用柱状晶体为晶种生长晶体 | 第54页 |
| ·三种晶形的晶种生长的金刚石晶体对比分析 | 第54页 |
| ·实验验证晶种的生长的机理 | 第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五章 影响晶种法生长柱晶的因素 | 第55-56页 |
| ·引言 | 第55页 |
| ·实验准备 | 第55页 |
| ·有无添加剂A 的对比 | 第55页 |
| ·压力、温度对晶种法生长晶体的影响 | 第55页 |
| ·影响因素 | 第55页 |
| ·实验过程 | 第55页 |
| ·晶体的特点 | 第55页 |
| ·混料方式对晶种法生长晶体的影响 | 第55页 |
| ·混料方式考察的必要性 | 第55页 |
| ·实验过程 | 第55页 |
| ·合成晶体的特点 | 第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第六章 晶种法柱状工业金刚石的表征 | 第56-57页 |
| ·引言 | 第56页 |
| ·晶体的整体形态与表面测试方式 | 第56页 |
| ·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晶体的表面形态 | 第56页 |
| ·不同温度下生长的柱状金刚石晶体的微观形貌 | 第56页 |
| ·不同压力下生长的柱状金刚石晶体的微观形 | 第56页 |
| ·晶体的拉长方式 | 第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60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展望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 作者简历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中文摘要 | 第68-71页 |
| Abstract | 第7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