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余华小说死亡主题比较论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5页 |
第一章 死亡意识的差异与生命毁灭的不同书写 | 第15-39页 |
第一节 “直面死亡”与生命意义的升华和消解 | 第15-25页 |
一、死亡与生命意义的超越和升华 | 第16-20页 |
二、死亡与生命价值的消解和荒诞 | 第20-25页 |
第二节 “死亡真实”的体验性与隐喻性 | 第25-39页 |
一、客观真实与死亡的亲历性体验 | 第26-33页 |
二、主观真实与死亡的幻化性寓言 | 第33-39页 |
第二章 死亡叙述基调、场景和审美取向的差异 | 第39-58页 |
第一节 死亡叙述情感基调的悲悯与冷漠 | 第39-45页 |
一、叙述视角的不同选择与悲悯冷漠的反差 | 第40-42页 |
二、情感基调的差异与叙述距离的不同控制 | 第42-45页 |
第二节 死亡叙述场景描摹的隐晦与直观 | 第45-50页 |
一、生命弥留的肃穆诗情与慢镜头式的濒死体验 | 第45-48页 |
二、生命逝去的圣洁人体与尸骸描摹的直观解剖 | 第48-50页 |
第三节 死亡叙述与人性审视的不同取向 | 第50-58页 |
一、死亡叙述与人性善恶的反向凝聚 | 第50-53页 |
二、人性阐释与亲情伦常的不同看取 | 第53-58页 |
第三章 死亡主题表现异同的渊源与评价 | 第58-72页 |
第一节 人生经验和文化熏陶的渊源与死亡主题的异同 | 第58-66页 |
一、死亡主题异同的渊源与差异性的童年经验 | 第58-63页 |
二、死亡主题的表现与不同的文化熏陶和习得 | 第63-66页 |
第二节 死亡主题表现的异同与各自创作追求的得失 | 第66-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附录 | 第75-76页 |
后记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