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及缩略词 | 第1-10页 |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引言 | 第13-28页 |
1. 历史及分布 | 第13-14页 |
2. 病原学 | 第14-15页 |
3. 流行病学 | 第15-17页 |
4. 病毒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 第17-28页 |
·免疫预防 | 第17-18页 |
·药物治疗 | 第18-19页 |
·中药抗病毒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中药在抗动物病毒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体外直接抑制病毒的增殖和抗病毒感染 | 第20页 |
·体内调节动物机体的免疫能力 | 第20-21页 |
·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复方中药及制剂 | 第21-22页 |
·中药在治疗突发病毒性疾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在防控SARS 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在禽流感病中的作用 | 第23-24页 |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 | 第24-25页 |
·化学药物抗病毒作用机制 | 第24页 |
·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 | 第24页 |
·阻止病毒的吸附、穿入和脱壳 | 第24-25页 |
·阻止病毒核酸及蛋白质合成 | 第25页 |
·中草药抗病毒作用机制 | 第25-26页 |
·抗病毒中草药的筛选方法 | 第26-28页 |
·组织培养筛选法 | 第26-27页 |
·鸡胚培养法 | 第27页 |
·动物试验法 | 第27页 |
·四甲基偶氮哇蓝微量酶反应比色法 | 第27-28页 |
实验一 PRRSV RX 株分离及初步鉴定 | 第28-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5页 |
·材料 | 第28-29页 |
·病料来源 | 第28页 |
·细胞株与菌株 | 第28页 |
·酶及试剂 | 第28-29页 |
·仪器设备 | 第29页 |
·方法 | 第29-35页 |
·引物设计 | 第29页 |
·组织病料的处理 | 第29页 |
·组织病料总RNA 提取 | 第29-30页 |
·RT-PCR 扩增 | 第30页 |
·PCR 产物的鉴定与回收纯化 | 第30页 |
·PCR 产物连接与阳性克隆质粒的鉴定 | 第30-32页 |
·质粒的提取 | 第32页 |
·限制性内切酶的消化 | 第32-33页 |
·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33页 |
·组织病料的细胞传代 | 第33页 |
·间接免疫荧光实验(IFA) | 第33-34页 |
·病毒形态电镜观察 | 第34页 |
·病毒液在Marc145 上TCID_(50) 的测定 | 第34页 |
·病毒的理化试验 | 第34页 |
·动物回归实验 | 第34-35页 |
2 实验结果 | 第35-40页 |
·电泳及测序 | 第35-36页 |
·细胞传代分离病毒结果 | 第36-37页 |
·病毒间接免疫荧光鉴定 | 第37-38页 |
·病毒形态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第38-39页 |
·病毒液在MARC145 上的TCID_(50) | 第39页 |
·病毒的理化试验 | 第39页 |
·动物回归试验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43页 |
·病毒的分离 | 第40-42页 |
·病毒的电镜观察 | 第42页 |
·病毒的理化实验 | 第42页 |
·载体 | 第42-43页 |
·动物回归实验 | 第43页 |
4 结论 | 第43-45页 |
·PRRSV 特异性RT-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3-44页 |
·PRRSV RX 株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 第44-45页 |
实验二 中药体外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影响 | 第45-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8页 |
·试验材料 | 第45页 |
·试验方法 | 第45-48页 |
·病毒液在Marc-145 细胞上的TCID_(50) 测定 | 第45-46页 |
·药物安全浓度的测定 | 第46-47页 |
·药物抗病毒试验 | 第47-48页 |
·数据处理 | 第48页 |
2 实验结果 | 第48-58页 |
·病毒液在MARC145 上的TCID50 | 第48-49页 |
·药物安全浓度 | 第49-55页 |
·药物抗病毒试验 | 第55-58页 |
·先加药后接毒(阻断病毒吸附和进入) | 第55页 |
·先接毒后加药(抑制病毒的合成及释) | 第55页 |
·药物与病毒体外作用一段时间后加入(直接灭活病毒) | 第55-58页 |
3 讨论 | 第58-60页 |
·中药的前处理 | 第58页 |
·中药提取物在MARC145 上的安全浓度 | 第58-59页 |
·中药抗病毒的活性作用 | 第59-60页 |
4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