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香蕉产业概述 | 第10页 |
·香蕉枯萎病菌的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尖孢镰刀菌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尖孢镰刀菌和寄主的互作关系 | 第12-13页 |
·侵入前期 | 第12页 |
·侵染过程 | 第12-13页 |
·尖孢镰刀菌致病毒素 | 第13-14页 |
·尖孢镰刀菌致病相关基因 | 第14-15页 |
·香蕉抗枯萎病机制 | 第15-16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香蕉枯萎病菌的分离纯化和生理小种的鉴定 | 第17-20页 |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香蕉材料 | 第17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17页 |
·试验方法 | 第17页 |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 第17页 |
·生理小种的鉴定 | 第1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7-19页 |
·香蕉枯萎病症状诊断 | 第17-18页 |
·病原菌的形态特性 | 第18-19页 |
·生理小种的鉴定 | 第19页 |
·结论和讨论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利用GFP标记研究香蕉枯萎病菌侵染香蕉的过程及评价香蕉品种抗性 | 第20-38页 |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香蕉材料 | 第20页 |
·培养基和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21页 |
·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菌株对潮霉素B(HMB)的敏感性测定 | 第21页 |
·真菌转化方法 | 第21-22页 |
·PCR方法鉴定转化菌株 | 第22页 |
·土壤接种 | 第22页 |
·显微镜观察 | 第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35页 |
·受体菌株对潮霉素的敏感性 | 第22-23页 |
·转化子对潮霉素的抗性 | 第23-24页 |
·PCR法鉴定转化菌株 | 第24-25页 |
·转化菌株荧光稳定性 | 第25页 |
·侵染位点 | 第25-27页 |
·病原菌在香蕉根组织里面的侵染模式 | 第27-34页 |
·FOC4早期侵染广粉1号香蕉的过程 | 第34页 |
·不同抗性香蕉种质资源对FOC4的反应 | 第34-35页 |
·结论和讨论 | 第35-38页 |
·香蕉枯萎病菌的侵染规律 | 第35-36页 |
·抗病机理的类型(组成型或诱导型) | 第36页 |
·早期筛选香蕉抗病品种 | 第36-38页 |
第四章 香蕉枯萎病菌FGA1基因的克隆及其多样性研究 | 第38-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材料 | 第38页 |
·方法 | 第38-39页 |
·病原菌培养 | 第38页 |
·香蕉枯萎病菌FGA1的GDNA和CDNA序列的克隆 | 第38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引物设计 | 第38-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香蕉枯萎病菌FGA1基因的克隆 | 第39页 |
·香蕉枯萎病菌FGA1基因序列分析 | 第39-41页 |
·fgal 基因的cDNA序列的多态性分析 | 第41-44页 |
·结论和讨论 | 第44-46页 |
第五章 香蕉枯萎病菌所产毒素的研究 | 第46-54页 |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菌株材料 | 第46页 |
·产毒培养基 | 第46页 |
·主要试剂 | 第46页 |
·试验方法 | 第46-54页 |
·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46页 |
·培养方法 | 第46-47页 |
·毒素提取和纯化 | 第47页 |
·毒素的结构鉴定 | 第47-54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之处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4页 |
·创新点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个人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