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2页 |
1 百合枯萎病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百合枯萎病的症状和特点 | 第10页 |
·百合枯萎病的病原 | 第10-11页 |
·病原菌 | 第10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10-11页 |
·发病规律 | 第11页 |
·百合抗镰刀菌枯萎病综合防治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选育抗镰刀菌的百合新品种 | 第11-12页 |
·农业防治 | 第12页 |
·化学防治 | 第12页 |
·生物防治 | 第12-13页 |
2 植物病原菌毒素在抗病突变体筛选中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植物病原菌毒素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病原菌致病毒素在抗病突变体筛选中的应用概况 | 第14-15页 |
·离体筛选的原理、程序、选择方法 | 第15-16页 |
·突变体离体筛选的问题与展望 | 第16页 |
3 百合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4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17-19页 |
·外植体类型 | 第18页 |
·生长调节物质的影响 | 第18-19页 |
·影响悬浮细胞系建立的因子 | 第19页 |
·基因型 | 第19页 |
·生长调节物质的影响 | 第19页 |
·继代培养的次数 | 第19页 |
5 植物抗病生理的研究 | 第19-20页 |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百合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 | 第22-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页 |
·材料 | 第22页 |
·方法 | 第22页 |
·材料处理 | 第22页 |
·培养基制备 | 第22页 |
·培养条件 | 第22页 |
·愈伤组织的增殖培养和生长量的测定 | 第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不同外植体在愈伤组织诱导中对生长调节物质配比及浓度的反应 | 第22-24页 |
·花丝 | 第22-23页 |
·幼叶 | 第23页 |
·生长点 | 第23-24页 |
·不同基因型在愈伤组织诱导中对培养条件的反应 | 第24-25页 |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百合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 第25-27页 |
·愈伤组织的植株再生 | 第27页 |
3 讨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抗镰刀菌百合无性系离体筛选及抗病生理研究 | 第29-4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9-31页 |
·材料 | 第29页 |
·方法 | 第29-31页 |
·PSA培养基的制作 | 第29页 |
·镰刀菌粗毒素的制备 | 第29页 |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29页 |
·镰刀菌粗毒素活力的测定 | 第29-30页 |
·筛选压的选择 | 第30页 |
·粗毒素对愈伤组织POD活性的影响 | 第30页 |
·加压筛选 | 第30-31页 |
·入选系再生苗体内防御酶活性测定 | 第31页 |
·数据统计处理 | 第31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31-40页 |
·镰刀菌粗毒素活力的测定 | 第31-33页 |
·幼苗浸渍法 | 第31-32页 |
·愈伤组织浸渍法 | 第32-33页 |
·筛选压的选择 | 第33-34页 |
·粗毒素对愈伤组织POD活性的影响 | 第34页 |
·加压筛选 | 第34-36页 |
·入选系再生苗体内防御酶活性测定 | 第36-40页 |
·粗毒素对再生苗POD活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粗毒素对再生苗PPO活性的影响 | 第37-39页 |
·粗毒素对再生苗SOD活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43页 |
·体细胞无性系的变异及在百合抗病育种中运用的可能 | 第40-41页 |
·毒素及其筛选技术 | 第41页 |
·植物抗病生理研究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百合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 第43-4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3-44页 |
·材料 | 第43页 |
·方法 | 第43-44页 |
·悬浮细胞系的初始建立 | 第43页 |
·悬浮细胞的继代与选择 | 第43页 |
·细胞活力的测定 | 第43-44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44-45页 |
·不同培养基对悬浮细胞系增殖的影响 | 第44页 |
·继代次数与细胞形态之间的关系 | 第44-45页 |
3 讨论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附图 | 第56-61页 |
常用缩写词表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