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24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0-12页 |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2-14页 |
三、关于本论题的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五、结构安排 | 第19-21页 |
注释 | 第21-24页 |
第一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与《学灯》的崛起 | 第24-54页 |
第一节 副刊的参与是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的需要 | 第24-37页 |
一、早期新文化运动的功绩与问题 | 第24-30页 |
二、副刊参与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报业发展的历史选择 | 第30-37页 |
第二节 《学灯》的出现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 第37-48页 |
一、研究系脱胎于政治的文化努力 | 第37-44页 |
二、《学灯》:最早传播新文化的报纸副刊 | 第44-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注释 | 第49-54页 |
第二章 文化本位的坚守 | 第54-94页 |
第一节 从教育入手参与新文化建设 | 第54-64页 |
一、发端于新文化建设的教育情结 | 第55-59页 |
二、推动教育事业的努力 | 第59-64页 |
第二节 以学术研究构筑新文化根基 | 第64-77页 |
一、最早引入学术研究的报纸副刊 | 第65-69页 |
二、西方学术文化传播的主要特点 | 第69-77页 |
第三节 扩大文学革命成果 | 第77-88页 |
一、建立新诗的创作与研讨中心 | 第78-83页 |
二、扶持现代文学建设 | 第83-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注释 | 第89-94页 |
第三章 公共论坛的构建 | 第94-130页 |
第一节 新文化建设的公共论坛 | 第94-99页 |
一、公共论坛是近代中国报刊的传统 | 第94-97页 |
二、《学灯》作为公共论坛的角色定位 | 第97-99页 |
第二节 公共论坛的构建之一:培育名牌栏目 | 第99-107页 |
一、名牌栏目的产生与成熟 | 第99-102页 |
二、运作原则与风格特点 | 第102-107页 |
第三节 公共论坛的构建之二:开展议题讨论 | 第107-116页 |
一、议题讨论的启蒙意义 | 第107-109页 |
二、议题的生成方式 | 第109-116页 |
第四节 公共论坛:新文化人的联系纽带 | 第116-125页 |
一、公共论坛的主体构成 | 第117-122页 |
二、公共论坛的主要作用 | 第122-124页 |
三、公共论坛的有限性 | 第124-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注释 | 第126-130页 |
第四章 渐进式启蒙:五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策略 | 第130-168页 |
第一节 从激进到渐进的策略转向 | 第130-142页 |
一、《新青年》与激进式启蒙 | 第130-136页 |
二、《学灯》与渐进式启蒙 | 第136-142页 |
第二节 渐进式启蒙的具体表现 | 第142-151页 |
一、对待新文化:以研究为中心 | 第143-145页 |
二、对待旧文化:"冷处理" | 第145-147页 |
三、文化争论中的理性态度 | 第147-151页 |
第三节 深化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与探索 | 第151-160页 |
一、反思新文化运动问题:广泛性与针对性并存 | 第151-156页 |
二、探索新文化运动出路:多角度与深挖掘并举 | 第156-160页 |
本章小结 | 第160-161页 |
注释 | 第161-168页 |
结语:《学灯》之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 第168-172页 |
注释 | 第171-172页 |
附录 | 第172-184页 |
附录一:《时事新报》及《学灯》部分重要启事 | 第172-181页 |
附录二:张东荪谈报刊与舆论的部分评论 | 第181-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184-192页 |
后记 | 第192-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