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街区产品体验化设计研究--基于锦里与文殊坊的比较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导论 | 第10-25页 |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2-22页 |
·主题街区研究进展及简要评论 | 第12-17页 |
·体验型旅游产品开发研究进展及简要评论 | 第17-22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22-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4-25页 |
·论文的创新 | 第24页 |
·论文的不足 | 第24-25页 |
2. 主题街区产品体验化设计理论框架 | 第25-51页 |
·旅游体验: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 | 第25-29页 |
·对概念的理解 | 第25-26页 |
·对动机的理解 | 第26-27页 |
·对途径的理解 | 第27页 |
·对要求的理解 | 第27-28页 |
·对结果的理解 | 第28页 |
·旅游体验分析视角的独特之处 | 第28-29页 |
·体验视角下游客需求特征分析 | 第29-32页 |
·情感需求增加 | 第30页 |
·注重过程感受 | 第30页 |
·主动参与 | 第30-31页 |
·文化需求上升 | 第31页 |
·健康和环保意识增强 | 第31-32页 |
·体验视角下旅游产品设计思路分析 | 第32-34页 |
·体验主题化 | 第32-33页 |
·增加顾客体验 | 第33页 |
·重视个性化及情感需求 | 第33-34页 |
·重视顾客参与互动 | 第34页 |
·主题街区产品体验化设计的要素分析 | 第34-39页 |
·主题 | 第34-37页 |
·空间 | 第37页 |
·氛围 | 第37-38页 |
·活动 | 第38页 |
·员工 | 第38-39页 |
·主题街区产品体验化设计的实施框架 | 第39-51页 |
·主题的体验化设计 | 第40-41页 |
·空间的体验化设计 | 第41-44页 |
·氛围的体验化设计 | 第44-45页 |
·活动的体验化设计 | 第45-48页 |
·员工的体验化设计 | 第48-51页 |
3. 案例比较分析:锦里和文殊坊 | 第51-65页 |
·案例简介 | 第51-54页 |
·锦里 | 第51-52页 |
·文殊坊 | 第52-54页 |
·对比研究 | 第54-65页 |
·主题对比 | 第54-55页 |
·空间结构对比 | 第55-62页 |
·氛围营造对比 | 第62页 |
·活动设计对比 | 第62-64页 |
·员工对比 | 第64-65页 |
4.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65-70页 |
·本文研究结论 | 第65-67页 |
·理论构建部分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应用分析部分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提升主题街区产品体验性的几点建议 | 第67-70页 |
·树立以旅游者体验为中心的开发原则 | 第67页 |
·挖掘易被接受的主题文化并避免“影区”效应 | 第67-68页 |
·设计小而全的场景和空间 | 第68页 |
·利用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设计体验氛围 | 第68-69页 |
·提供“圆梦”的体验活动 | 第69页 |
·创新是长久发展之道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后记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