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次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第一节 学术史论衡 | 第14-16页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第三节 论文结构及主要观点 | 第17-34页 |
第二章 中唐诗歌形式之变——以诗歌自注为中心 | 第34-90页 |
第一节 诗歌的独立成熟与诗歌自注的产生 | 第34-39页 |
第二节 中唐诗歌自注的特征 | 第39-57页 |
一、唐诗自注的类型划分 | 第39-40页 |
二、初唐至大历时期诗歌自注的特点 | 第40-45页 |
三、中唐诗歌自注的特征 | 第45-55页 |
四、中唐诗歌自注对尚"实"与"尽"观念的折射 | 第55-57页 |
第三节 唐诗自注与情蕴关系个案分析——以杜甫、白居易为中心 | 第57-64页 |
一、情注关系的转型者——杜甫 | 第58-60页 |
二、情注融合期的缩影——白居易 | 第60-64页 |
第四节 中唐诗歌自注的文献价值 | 第64-90页 |
一、自注与史料实证 | 第65-78页 |
二、自注与诗文存佚 | 第78-85页 |
三、自注与曲调留存 | 第85-90页 |
第三章 中唐诗歌的空间类型及相应承载——以壶天诗为中心 | 第90-148页 |
第一节 人工夺天巧——中唐壶天诗的文本特征 | 第91-107页 |
一、人主意识的自觉形成与申扬 | 第91-102页 |
二、模拟自然观念的强化 | 第102-107页 |
第二节 壶天诗与中唐诗歌创作思潮 | 第107-126页 |
一、匠心主化工——中唐诗歌创作观与壶天诗的同构性 | 第107-117页 |
二、盛世繁华的感伤——行宫意象与行宫诗的主旨 | 第117-126页 |
第三节 白居易壶天诗个案研究 | 第126-148页 |
一、为居的经营与为诗的经营 | 第126-139页 |
二、壶天世界的构筑与中隐思想的实践 | 第139-148页 |
第四章 中唐诗歌的民俗画卷——以春游、赏牡丹为中心 | 第148-194页 |
第一节 "人间春日正欢乐"——中唐春游诗的风流纵乐精神 | 第148-160页 |
一、重景轻游与自我情思的隐匿——中唐前春游诗的创作特点 | 第148-152页 |
二、重"游"与个体生命的释放——中唐春游诗的创作特点 | 第152-160页 |
第二节 "一国如狂不惜金"——中唐牡丹游赏的奢靡之风 | 第160-181页 |
一、中唐之前的牡丹游赏活动——宫廷中心与贵族特性的形成 | 第161-166页 |
二、中唐牡丹游赏活动——风习社会化与贵族特性的保持 | 第166-176页 |
三、崇奢斗富——中唐牡丹诗的基本意蕴 | 第176-181页 |
第三节 尚乐与奢的民俗诠释——春嬉狂欢和斗草之戏的折射延伸 | 第181-194页 |
一、风流逸乐中的生命复活与欢纵 | 第181-188页 |
二、民间斗草之戏与中唐贵主的牡丹竞斗 | 第188-194页 |
第五章 中唐诗人集团的形成与创作 | 第194-262页 |
第一节 初唐至中唐时期诗人集团概述 | 第195-204页 |
一、初唐四大诗人集团:宫廷诗人群、北门学士群、珠英学士群、文馆诗人群 | 第195-200页 |
二、大历两大诗人集团:浙东、浙西联唱诗人群 | 第200-201页 |
三、中唐两大诗人群:韩孟诗人群、洛下诗人群 | 第201-204页 |
第二节 中唐诗人群的集结方式及集会诗主题的转变 | 第204-241页 |
一、皇权意志——初唐诗人群的集结动力 | 第205-209页 |
二、声望才名——大历诗人群的集结动力 | 第209-213页 |
三、交谊过从——中唐诗人群的集结动力 | 第213-241页 |
第三节 中唐诗人群交往创作的空间因缘 | 第241-260页 |
一、中唐诗人群的居住分布与交往创作 | 第241-250页 |
二、闲适之都与闲适之诗——以洛下诗人群的生活创作为中心 | 第250-260页 |
附图 | 第260-262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262-26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67-275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