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一、区域经济联系的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二、湾区经济的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拟创新点 | 第14-17页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4-16页 |
二、拟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世界三大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历程概况 | 第17-26页 |
第一节 纽约湾区 | 第17-19页 |
一、纽约湾区概况及范围界定 | 第17页 |
二、纽约湾区的产业结构及特征 | 第17-19页 |
第二节 旧金山湾区 | 第19-22页 |
一、旧金山湾区概况及范围界定 | 第19-20页 |
二、旧金山湾区的发展历程 | 第20-22页 |
第三节 东京湾区 | 第22-23页 |
一、东京湾区的概况及范围界定 | 第22页 |
二、东京湾区经济带的形成以及发展特色 | 第22-23页 |
第四节 世界三大湾区的发展经验 | 第23-24页 |
一、优秀的地理位置 | 第23页 |
二、高效的交通设施 | 第23-24页 |
三、明确的分工协作及区域协同 | 第24页 |
四、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 | 第24页 |
五、合适的政策引导 | 第24页 |
第五节 粤港澳大湾区概况及发展历程 | 第24-26页 |
一、粤港澳大湾区概况 | 第24-25页 |
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湾区引力模型的构建以及指标选取 | 第26-31页 |
第一节 引力模型的文献综述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湾区引力模型的构建 | 第27-29页 |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29-31页 |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原则 | 第29页 |
二、湾区内城市的确定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基于引力模型的世界三大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联系度实证分析 | 第31-47页 |
第一节 纽约湾区经济联系度的实证分析 | 第31-33页 |
一、模型的计算 | 第31-33页 |
二、实证结果分析 | 第33页 |
第二节 旧金山湾区经济联系度的实证分析 | 第33-36页 |
一、模型的计算 | 第33-36页 |
二、实证结果分析 | 第36页 |
第三节 东京湾区经济联系度的实证分析 | 第36-39页 |
一、模型的计算 | 第36-38页 |
二、实证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第四节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联系度的实证分析 | 第39-41页 |
一、模型的计算 | 第39-41页 |
二、实证结果分析 | 第41页 |
第五节 、实证结果的综合分析 | 第41-47页 |
一、实证结果的层次划分 | 第41-44页 |
二、四大湾区经济联系度对比及城市群特征 | 第44-4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7-53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47-48页 |
一、世界三大湾区城市群经济联系度的特点 | 第47页 |
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特点 | 第47-48页 |
第二节 结论分析 | 第48-49页 |
一、经济规模角度 | 第48页 |
二、沟通的时间成本角度 | 第48-49页 |
第三节 政策建议 | 第49-53页 |
一、深化广深区域与港澳地区经济交流 | 第49-50页 |
二、构建以广深港为核心的湾区交通网络 | 第50页 |
三、加快湾区内城市的产业分工与协作 | 第50-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