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云南哀牢山徐家坝地区附生(植)物的组成、生物量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6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13-14页
 第二节 国际有关研究动态第14-22页
  1、附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第15页
  2、附生植物的生物量第15-16页
  3、附生植物的生态功能第16-19页
  4、影响林冠附生植物物种组成与分布的生态因子第19-22页
 第三节 国内研究进展第22-23页
 第四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3页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第23-26页
  1、研究内容第24-25页
  2、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第25-26页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第26-30页
 第一节 自然环境条件第26-27页
 第二节 研究地植被分布概况第27-30页
  1、旱冬瓜林(SAF)第27页
  2、滇山杨林(SPF)第27-28页
  3、栎类萌生林(SLF)第28页
  4、苔藓矮林(ODMF)第28页
  5、木果柯林(OLF)第28-30页
第三章 原生林及次生群落中附生苔藓植物的多样性与分布第30-51页
 第一节 引言第30-31页
 第二节 研究方法第31-36页
  1、附生植物调查方法第31-32页
  2、数据处理第32-36页
 第三节 附生苔藓植物的物种和生活型组成第36-40页
  1、附生苔藓植物的物种组成和指示物种第36-40页
  2、附生苔藓植物的生活型第40页
 第四节 附生苔藓植物的分布特性第40-44页
  1、广布优势种第41-42页
  2、广布低频种第42-43页
  3、局域优势种第43页
  4、窄布低频种第43-44页
 第五节 各群落中的大气相对湿度第44页
 第六节 讨论第44-50页
  1、原生林和次生群落中附生苔藓的物种丰富度和β多样性第44-46页
  2、附生苔藓植物的物种分布特性第46-47页
  3、附生苔藓植物的生活型分布特征第47-49页
  4、附生苔藓的指示物种第49-50页
 第七节 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森林边缘效应对附生植物的影响第51-64页
 第一节 引言第51-52页
 第二节 研究方法第52-54页
  1、样地设置第52页
  2、附生植物的调查采样方法第52-53页
  3、数据分析第53-54页
 第三节 林缘-林内梯度上环境因子的变化趋势第54-56页
  1、附生植物宿主的数量与分布特征第54-55页
  2、林内外大气相对湿度第55-56页
 第四节 林缘-林内梯度上附生植物的变化趋势第56-61页
  1、附生植物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第56页
  2、附生植物的生物量、盖度和密度第56-58页
  3、附生苔藓植物的生活型第58-61页
 第五节 讨论第61-63页
 第六节 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附生植物组成与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第64-79页
 第一节 引言第64-65页
 第二节 研究方法第65-67页
  1、野外调查第65-66页
  2、数据分析第66-67页
 第三节 附生维管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空间分布格局第67-72页
  1、附生维管束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第67页
  2、附生维管束植物的物种空间分布格局第67-72页
 第四节 附生物质不同功能群的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第72-76页
  1、附生植物的生物量组成第72页
  2、附生物质各功能群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第72-73页
  3、附生物质各功能群之间的相关关系第73-76页
 第五节 讨论第76-77页
  1、附生维管束植物的空间分布特点第76-77页
  2、附生物质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点第77页
 第六节 小结第77-79页
第六章 附生植物组成、分布与生态因子的关系第79-92页
 第一节 引言第79-80页
 第二节 研究方法第80-83页
  1、野外调查方法第80页
  2、生态因子的测定第80-82页
  3、数据分析第82-83页
 第三节 附生苔藓植物分布与生态因子的关系第83-85页
 第四节 附生维管束植物分布与生态因子的关系第85-87页
 第五节 讨论第87-90页
  1、附生苔藓植物分布与生态因子的关系第87-89页
  2、附生维管束植物的分布与生态因子的关系第89-90页
 第六节 小结第90-92页
第七章 不同生长基质上苔藓植物与林冠附生苔藓植物的关系第92-100页
 第一节 引言第92页
 第二节 研究方法第92-93页
  1、野外调查第92-93页
  2、数据分析第93页
 第三节 不同生长基质上的苔藓植物第93-98页
  1、苔藓植物生长基质的分布情况第93页
  2、腐木生苔藓植物的物种组成第93-94页
  3、岩石生苔藓植物第94页
  4、林地表面生苔藓植物第94页
  5、不同生长基质苔藓植物与林冠附生苔藓的关系第94-98页
 第四节 讨论第98-99页
 第五节 小结第99-100页
第八章 综合讨论第100-106页
 1、人为干扰对附生植物的影响第100-102页
 2、附生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第102-103页
 3、附生植物组成及分布与生态因子的关系第103-104页
 4、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的启示第104-105页
 5、今后研究的建议第105-106页
第九章 结论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9页
在读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附录一 哀牢山徐家坝地区附生苔藓植物名录及其生活型第121-131页
附录二 哀牢山徐家坝地区附生维管束植物在林冠不同位置的分布频度第131-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拟南芥WRKY基因对SERRATE的调控和拟南芥WRKY8,28,48和71的基因功能分析
下一篇:转录调控因子OsWRKY23、AtWRKY14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