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余引力波、高频引力波探测器和宇宙暗能量的一些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17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7-27页 |
| 第二章 宇宙残余引力波 | 第27-57页 |
| ·引力波基本理论 | 第27-32页 |
| ·宇宙中的引力波源及各波段探测 | 第32-33页 |
| ·残余引力波的产生 | 第33-36页 |
| ·暴涨宇宙学说 | 第33-34页 |
| ·残余引力波的量子起源 | 第34-36页 |
| ·残余引力波的演化 | 第36-46页 |
| ·宇宙标度因子的演化 | 第36-38页 |
| ·宇宙各阶段残余引力波解析解 | 第38-40页 |
| ·残余引力波谱 | 第40-43页 |
| ·残余引力波的转移函数 | 第43-46页 |
| ·跑动谱指数对残余引力波谱的影响 | 第46-52页 |
| ·最新LIGO S5对残余引力波参数的限制 | 第52-57页 |
| 第三章 微波激光引力波探测器 | 第57-77页 |
| ·探测器构造 | 第57页 |
| ·探测原理 | 第57-71页 |
| ·高斯光束 | 第57-59页 |
| ·沿正z方向的引力波产生的扰动光子流 | 第59-64页 |
| ·其它几个方向的引力波产生的扰动光子流 | 第64-68页 |
| ·各方向扰动光子流的数值计算 | 第68-70页 |
| ·相位差对扰动光子流的影响 | 第70-71页 |
| ·探测高频残余引力波 | 第71-77页 |
| ·探测器在实验室中的实现 | 第71-72页 |
| ·探测器的灵敏度 | 第72-73页 |
| ·探测残余引力波可能性 | 第73-77页 |
| 第四章 环形波导腔引力波探测器 | 第77-95页 |
| ·探测器构造 | 第77-78页 |
| ·探测原理 | 第78-79页 |
| ·计算偏转角度 | 第79-85页 |
| ·引力波沿正z方向传播 | 第79-83页 |
| ·引力波沿正x方向传播 | 第83-85页 |
| ·引力波沿正y方向传播 | 第85页 |
| ·电磁波偏振矢量偏转的累积效应 | 第85-89页 |
| ·探测残余引力波 | 第89-95页 |
| ·探测器的灵敏度 | 第89-92页 |
| ·高频残余引力波探测的可能性 | 第92-95页 |
| 第五章 暗能量模型 | 第95-133页 |
| ·暗能量简介 | 第95-102页 |
| ·暗能量的一些观测证据 | 第96-100页 |
| ·一些暗能量模型 | 第100-102页 |
| ·暗能量模型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02页 |
| ·真空能衰减模型 | 第102-113页 |
| ·DV模型的宇宙学解 | 第103-107页 |
| ·高红移宇宙年龄问题对DV模型的检验 | 第107-109页 |
| ·Statefinder诊断对DV模型的检验 | 第109-112页 |
| ·Om诊断对DV模型的检验 | 第112-113页 |
| ·Yang-Mills凝聚暗能量模型 | 第113-124页 |
| ·量子1-loop的YMC暗能量模型 | 第114-119页 |
| ·量子2-loop的YMC暗能量模型 | 第119-122页 |
| ·YMC的Statefinder | 第122-124页 |
| ·有效标量场模型 | 第124-133页 |
| ·模型 | 第124-127页 |
| ·有效标量场的吸因子解 | 第127-130页 |
| ·观测对有效标量场的限制 | 第130-133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3-139页 |
| ·总结 | 第133-136页 |
| ·展望 | 第136-1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9-149页 |
| 致谢 | 第149-15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 | 第151-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