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戏剧艺术论文--中国戏剧艺术论文--地方剧艺术论文

从多学科背景下来看秦腔折子戏在甘肃的传承与保护

中文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6页
第一章、戏曲源流第6页
   ·戏曲起源的几种说法第6页
   ·戏曲起源的补充说法第6页
第二章、戏曲特征第6-8页
   ·戏曲的音乐结构和程式第6-7页
   ·中国戏曲选材的民族性和主题表达的民族心理第7页
     ·题材选择上第7页
     ·主题表达上第7页
     ·情节结构上第7页
   ·中国戏曲的审美心理与欣赏习惯第7-8页
第三章、百戏之祖—秦腔及其发展脉络和特点第8-9页
   ·秦腔为何被称为"百戏之祖"第8页
   ·秦腔的发展脉络第8-9页
第四章、秦腔在甘肃的主要流派及其传统剧目第9-12页
     ·主要流派第9页
     ·本戏和折子戏剧目第9-12页
第五章、折子戏的定义、特征及折子戏对剧作者创作的影响第12-13页
   ·折子戏的定义和特征第12页
   ·折子戏对剧作者创作的影响第12-13页
第六章、折子戏和本戏的关系如何第13-14页
   ·折子戏和本戏的区别第13-14页
   ·折子戏和本戏的联系第14页
第七章、秦腔折子戏的意义和价值第14-18页
   ·从音乐学层面来看秦腔折子戏的意义和价值第14-16页
     ·秦腔唱腔音乐的特征和演唱特点第14-15页
     ·秦腔唱腔音乐的特征以及演唱技巧和音色塑造、行当特征对学院派声乐学习的影响和借鉴第15-16页
   ·从社会学层面来看秦腔折子戏的意义和价值第16-18页
     ·"兴"指的是抒发个人情感第16页
     ·"观"是指通过戏曲表演感受故事中的各种风貌和情感、伦理等第16-17页
     ·"群"是指通过戏曲活动可以促使群体以及群体活动的形成,加强人们的交流第17页
     ·"怨"是指通过戏曲主人公对悲惨生活的哀怨和对世间不公的控诉,观众也通过"移情"作用表达了心里的积怨,从而使抑郁的心绪和情感获得解脱和平衡第17-18页
   ·从人类学、地理学层面来看秦腔折子戏的意义和价值第18页
   ·从民俗学层面来看秦腔折子戏的意义和价值第18页
第八章、多学科背景下来看秦腔折子戏的现状及其传承与保护第18-21页
   ·现状及其衰落的原因第18-20页
     ·以改革开放前后秦安县剧团为例第18-19页
     ·从多学科交叉的背景来看衰落的原因第19-20页
   ·传承与保护的具体措施第20-21页
     ·从戏剧音乐形态和唱腔形态上应作革新第20页
     ·从剧目内容和表演方式上应力求突破第20页
     ·从政府层面应作扶持第20页
     ·教育机构应作引导第20页
     ·民营化是戏曲生存之道第20-21页
结语第21-22页
参考文献第22-23页
附录第23-26页
致谢第26页

论文共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中国民间美术元素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迪
下一篇:演奏直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