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23页 |
第一章 清代福州府列女群体产生背景分析 | 第23-45页 |
第一节 人身依附——古代女性地位之特质 | 第25-35页 |
第二节 清代福州府列女群体产生的时空背景 | 第35-45页 |
一、沿革变迁 | 第35-37页 |
二、环境状况 | 第37-39页 |
三、文化生态 | 第39-45页 |
第二章 清代福州府列女角色观念及行为分析 | 第45-79页 |
第一节 贞节观念及行为分析 | 第46-67页 |
一、列女贞节类型 | 第47-53页 |
二、列女坚守贞节的方式 | 第53-57页 |
三、列女坚守贞节的原因 | 第57-65页 |
四、列女再嫁机会及压力 | 第65-67页 |
第二节 孝、立嗣、教育及其他观念与行为分析 | 第67-79页 |
一、孝 | 第67-71页 |
二、立嗣 | 第71-74页 |
三、教育 | 第74-79页 |
第三章 清代福州列女的家庭角色分析 | 第79-97页 |
第一节 列女身份背景分析 | 第79-81页 |
第二节 列女孀居生活与家庭关系分析 | 第81-87页 |
一、列女孀居年龄、守节年限分析 | 第81-84页 |
二、列女家庭关系分析 | 第84-87页 |
第三节 列女家庭经济角色浅析 | 第87-97页 |
一、列女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分析 | 第88-92页 |
二、列女家庭经济支配分析 | 第92-97页 |
第四章 清代福州列女角色的社会评述 | 第97-125页 |
第一节 政府之态度及制度保障 | 第97-108页 |
一、清代政府旌表贞节制度的日趋完善 | 第98-105页 |
二、物化的旌表——节孝牌坊的广泛建立 | 第105-108页 |
第二节 地方士绅乡里之态度及救济 | 第108-116页 |
一、地方士绅对贞节烈女的彰善书写 | 第108-110页 |
二、乡族社会的倡行规范 | 第110-114页 |
三、地方社会之保节救济 | 第114-116页 |
第三节 社会其他舆论之评析及改适 | 第116-125页 |
一、传教士之调适 | 第116-122页 |
二、近代知识分子之反思与觉醒 | 第122-125页 |
结论 | 第125-129页 |
附表1 福州历代建制沿革简表 | 第129-130页 |
附表2 福州历代所辖县份沿革简表 | 第130-131页 |
附表3 清代福州府中进士、举人较多的家族统计简表 | 第131-132页 |
附表4 清代福州属县方志编修情况表 | 第132-133页 |
附表5 民国时期有关清代福州属县社会情况的方志编修情况表 | 第133-134页 |
附表6 清至民国时期所编纂的有关清代福州主要乡土史料统计表 | 第134-135页 |
附表7 1985年初——至今福州市方志委整理出版的旧方志简表 | 第135-136页 |
附表8 各代女训著作简表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53-155页 |
致谢 | 第155-157页 |
个人简历 | 第157-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