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居住区绿地碳汇作用研究及其在全生命周期碳收支评价中的应用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4页 |
| 图表目录 | 第14-17页 |
| 1 绪论 | 第17-41页 |
| ·背景 | 第17-20页 |
| ·温室气体及其危害 | 第17页 |
| ·减排二氧化碳的意义 | 第17-18页 |
| ·“低碳经济”的兴起 | 第18-19页 |
|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9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19-20页 |
| ·绿地碳汇量化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 ·常用绿地碳汇计算方法简介 | 第20-21页 |
| ·生物量法具体分析 | 第21-22页 |
| ·光合速率法的具体分析 | 第22-23页 |
| ·土壤呼吸一元法具体分析 | 第23-24页 |
| ·综合评述 | 第24页 |
| ·植物光合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24-32页 |
| ·植物种类 | 第25页 |
| ·气孔导度 | 第25页 |
| ·胞间CO_2 浓度 | 第25-26页 |
| ·株龄、叶龄及叶位 | 第26页 |
| ·光照强度 | 第26-28页 |
| ·温度 | 第28页 |
| ·湿度 | 第28-29页 |
| ·二氧化碳浓度 | 第29-31页 |
| ·光质 | 第31页 |
| ·臭氧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 第31-32页 |
| ·综合评述 | 第32页 |
| ·植物呼吸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32-35页 |
| ·植物种类 | 第32页 |
| ·株龄、叶龄及叶位 | 第32-33页 |
| ·温度 | 第33-34页 |
| ·湿度 | 第34页 |
| ·二氧化碳浓度 | 第34-35页 |
| ·综合评述 | 第35页 |
| ·土壤呼吸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35-37页 |
| ·土壤类型 | 第35-36页 |
| ·内部组分 | 第36页 |
| ·温度 | 第36页 |
| ·湿度 | 第36-37页 |
| ·综合评述 | 第37页 |
| ·研究概要 | 第37-39页 |
|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 ·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 ·主要创新之处 | 第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2 绿地碳汇研究试验设计 | 第41-61页 |
| ·绿地碳汇研究目标分析 | 第41-44页 |
| ·绿地碳汇基本概念 | 第41页 |
| ·研究的具体目标 | 第41-42页 |
| ·逐时绿地碳汇公式 | 第42-43页 |
| ·各个逐时方程公式 | 第43-44页 |
| ·绿地碳汇试验目标 | 第44页 |
| ·植物光合和呼吸模拟测试方法分析 | 第44-50页 |
| ·模拟测试方法的形成过程 | 第44-45页 |
| ·模拟测试方法形成的三个过渡 | 第45-46页 |
| ·实际测试、模拟测试和对比测试 | 第46-47页 |
| ·模拟测试中环境因素组合设计步骤 | 第47-48页 |
| ·环境因素组合选用均匀设计的分析 | 第48-50页 |
| ·绿地碳汇试验具体测试方案的设计 | 第50-60页 |
| ·植物光合和呼吸的对比测试方案 | 第50-51页 |
| ·植物光合的模拟测试方案 | 第51-55页 |
| ·植物呼吸的模拟测试方案 | 第55-57页 |
| ·叶面积测试方案 | 第57-58页 |
| ·土壤呼吸测试方案 | 第58-59页 |
| ·光合仪测试原理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3 居住区绿地碳汇试验数据分析 | 第61-91页 |
| ·植物光合对比测试数据分析 | 第61-67页 |
| ·小规模对比测试数据分析 | 第61-63页 |
| ·大规模植物光合对比测试数据分析 | 第63-67页 |
| ·植物光合模拟测试数据分析 | 第67-74页 |
| ·植物光合回归方程模型 | 第67-68页 |
| ·荔枝光合模拟测试数据分析 | 第68-72页 |
| ·部分植物光合模拟测试分析结果 | 第72-73页 |
| ·基本结论 | 第73-74页 |
| ·植物呼吸对比测试数据分析 | 第74-77页 |
| ·荔枝公园内植物呼吸对比测试数据分析 | 第74-75页 |
| ·居住区内植物呼吸对比测试数据分析 | 第75-76页 |
| ·植物呼吸对比测试小结 | 第76-77页 |
| ·植物呼吸模拟测试数据分析 | 第77-81页 |
| ·植物呼吸回归方程模型 | 第77页 |
| ·荔枝呼吸模拟测试数据分析 | 第77-79页 |
| ·部分植物呼吸模拟测试分析结果 | 第79-81页 |
| ·基本结论 | 第81页 |
| ·叶面积测试数据分析 | 第81-85页 |
| ·荔枝叶面积测试数据分析 | 第81-84页 |
| ·部分植物叶面积测试数据分析结果 | 第84页 |
| ·基本结论 | 第84-85页 |
| ·土壤呼吸测试数据分析 | 第85-89页 |
| ·回归方程模型 | 第85页 |
| ·荔枝下覆土壤呼吸测试数据分析 | 第85-87页 |
| ·部分土壤呼吸实际测试数据分析结果 | 第87-89页 |
| ·基本结论 | 第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 4 居住区全生命周期碳收支计算研究 | 第91-101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92页 |
| ·可持续建筑评估体系 | 第91页 |
| ·绿色低碳住区评价体系 | 第91页 |
| ·综合评述 | 第91-92页 |
| ·研究范畴 | 第92-94页 |
| ·基本指导原则 | 第92页 |
| ·时空范围界定 | 第92-93页 |
| ·主体构成界定 | 第93页 |
| ·主体碳行为界定 | 第93-94页 |
| ·碳收支计算分析 | 第94-96页 |
| ·研究的目标 | 第94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94页 |
| ·相关基本概念 | 第94页 |
| ·计算基本框架 | 第94-96页 |
| ·降低净碳增量的途径 | 第96页 |
| ·碳收支计算公式 | 第96-100页 |
| ·碳收支计算公式 | 第96页 |
| ·建筑碳源计算公式 | 第96-98页 |
| ·社会碳源计算公式 | 第98-99页 |
| ·绿地碳汇计算公式 | 第99-10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 5 居住区碳收支实例分析 | 第101-129页 |
| ·基础资料 | 第101-108页 |
| ·居住区概况 | 第101-102页 |
| ·相关数据 | 第102页 |
| ·建造阶段资源消耗计算 | 第102-108页 |
| ·居住区碳源和碳汇计算 | 第108-119页 |
| ·建筑碳源计算 | 第108-111页 |
| ·社会碳源计算 | 第111-114页 |
| ·绿地碳汇计算 | 第114-119页 |
| ·居住区碳收支计算 | 第119-127页 |
| ·具体计算结果 | 第119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19-124页 |
| ·零碳居住区探讨 | 第124-125页 |
| ·低碳居住区探讨 | 第125-1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29-133页 |
| ·结论 | 第129-130页 |
| ·展望 | 第130-133页 |
| 致谢 | 第133-1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5-145页 |
| 附录 | 第145页 |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45页 |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目录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