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公益诉讼制度研究的必要性及其现状 | 第9-16页 |
第一节 公益诉讼制度研究的必要性 | 第9-10页 |
第二节 公益诉讼制度研究的现状 | 第10-16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第二章 公益诉讼的基本范畴 | 第16-25页 |
第一节 公益诉讼的概念性质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公益诉讼的诉讼客体 | 第17-23页 |
一、我国公共利益之学界界定 | 第18-21页 |
二、我国公共利益之法律规定 | 第21-23页 |
第三节 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公益诉讼的基本形态 | 第25-38页 |
第一节 公益诉讼之类型化分析 | 第25-35页 |
一、集团诉讼 | 第25-27页 |
二、团体诉讼 | 第27-30页 |
三、检察公诉 | 第30-31页 |
四、公民诉讼 | 第31-32页 |
五、实验性诉讼 | 第32-33页 |
六、代表人诉讼 | 第33-35页 |
第二节 公益诉讼形态共性启示 | 第35-38页 |
一、公益诉讼制度的出现根植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 第35页 |
二、公益诉讼制度并不是很完善,其类型具有法定化特点 | 第35-36页 |
三、公益诉讼的原告与诉讼标的之间的利害关系程度降低 | 第36页 |
四、公益诉讼的提起要基于法律规定或受前置程序的限制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我国公益诉讼的模式选择 | 第38-45页 |
第一节 私化公益诉讼的模式选择 | 第38-40页 |
一、实行集团诉讼为主 | 第38-39页 |
二、实行实验性诉讼为辅 | 第39-40页 |
第二节 纯粹公益诉讼的模式选择 | 第40-45页 |
一、实行检察公诉为主 | 第40-43页 |
二、实行团体诉讼和公民诉讼为辅 | 第43-45页 |
第五章 我国公益诉讼的制度设计 | 第45-49页 |
一、管辖问题 | 第45-46页 |
二、诉讼范围 | 第46-47页 |
三、举证责任 | 第47-48页 |
四、诉讼费用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一、主要创新点 | 第49页 |
二、未尽的问题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连续出版物 | 第51-54页 |
专(译)著 | 第54-55页 |
学位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