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一、导论 | 第7-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7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7-9页 |
(三) 疆内学者研究现状及简单述评 | 第9-10页 |
(四)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0页 |
(五) 研究思路及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0-13页 |
二、产业集群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13-29页 |
(一) 产业集群基础理论回顾 | 第13-20页 |
1、工业化前期的萌芽产业集群理论 | 第13-15页 |
2、工业化后期的成熟产业集群理论 | 第15-17页 |
3、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创新产业集群理论 | 第17-20页 |
(二) 产业集群的概念、特征、发展阶段 | 第20-24页 |
1、产业集群概念 | 第20-21页 |
2、产业集群的特征 | 第21-24页 |
3、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 | 第24页 |
(三) 产业集群发展的形成条件 | 第24-29页 |
1、“扎堆”—低级发展阶段的形成条件 | 第25页 |
2、“结网”—成熟发展阶段的形成条件 | 第25-27页 |
3、“植根”—高级发展阶段的形成条件 | 第27-29页 |
三、新疆产业集群发展实证研究 | 第29-40页 |
(一) 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方法 | 第29-30页 |
1、产业集中度( CR_n )(Industry Concentration Ratio) | 第29页 |
2、区位商系数(LQ系数)(Location Quent) | 第29-30页 |
(二) 实证数据来源、数据处理及统计描述 | 第30-31页 |
(三)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第31-40页 |
1、按行业大类分前10 位规模以上产业分析 | 第31-34页 |
2、产业集中度(Industry Concentration Ratio)结果分析 | 第34-38页 |
3、区位商(LQ)(Location Quent)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四、新疆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研究 | 第40-51页 |
(一) 石油化工产业集群 | 第40-45页 |
1、区域分布较广 | 第41页 |
2、工业产值对整个工业影响大 | 第41-42页 |
3、投资力度大 | 第42-43页 |
4、地方企业加快参与下游产业开发,产业链不断延伸 | 第43-44页 |
5、石化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大 | 第44-45页 |
(二) 煤电煤化工产业集群 | 第45-48页 |
1、资源丰富,产能增长迅速 | 第46页 |
2、煤电煤化工基地建设加快 | 第46-47页 |
3、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积极推进 | 第47-48页 |
(三) 风电产业集群 | 第48-51页 |
1、风力资源丰富 | 第48页 |
2、风电增长势头强劲 | 第48-49页 |
3、政府积极扶持 | 第49页 |
4、龙头企业实力强,示范效应大 | 第49-51页 |
五、新疆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分析 | 第51-59页 |
(一) 经济结构不合理 | 第51-54页 |
1、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51-53页 |
2、轻、重工业比例失衡 | 第53-54页 |
3、国有经济比重偏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 | 第54页 |
(二) 缺少集群发展规划,对“园区”认识存在某些误区 | 第54-55页 |
1、缺少科学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 第54-55页 |
2、政府对“园区”认识存在某些误区 | 第55页 |
(三)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普遍缺乏发展资金 | 第55-56页 |
1、政府扶持力度相对较弱 | 第56页 |
2、银行总行放贷减少 | 第56页 |
3、企业自身素质较低 | 第56页 |
(四) 缺乏集群创新要素和适宜的制度安排 | 第56-58页 |
1、教育经费偏低 | 第56-57页 |
2、科技投入不足,企业创新能力弱 | 第57页 |
3、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严重 | 第57-58页 |
4、市场化改革滞后 | 第58页 |
5、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相对落后 | 第58页 |
(五) 向东开放区位劣势突出 | 第58-59页 |
六、促进新疆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9-67页 |
(一) 合理定位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职能 | 第59-61页 |
1、设计规划:制定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 | 第59-61页 |
2、公共服务:完善“九通一平”的基础设施 | 第61页 |
3、组织协调:加强社会网络和中间组织建设 | 第61页 |
(二) 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多方位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 第61-63页 |
1、构建新疆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科学管理体系 | 第61-62页 |
2、多方位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 第62-63页 |
(三) 营造有利于集群发展的创新环境 | 第63-64页 |
1、实施制度创新,建立合作型制度 | 第63页 |
2、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 第63页 |
3、培育产业集群文化土壤 | 第63-64页 |
4、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 第64页 |
(四) 以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集群衍生、发展 | 第64-65页 |
(五) 全面对外开放,带动产业发展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注释 | 第68-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