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2-27页 |
·猪链球菌及猪链球菌病简介 | 第12-13页 |
·突变选择窗 | 第13-21页 |
·防突变浓度、突变选择窗、选择指数概念 | 第13-14页 |
·防突变浓度的理论依据 | 第14-15页 |
·突变选择窗与传统药效理论的区别 | 第15页 |
·防突变浓度的测定方法 | 第15-16页 |
·防突变浓度的临床意义 | 第16-17页 |
·突变选择窗与细菌耐药对策 | 第17页 |
·突变选择窗对新药研发的启示 | 第17-18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8-21页 |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第21-24页 |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分类 | 第21-22页 |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 | 第22页 |
·猪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 第22-23页 |
·泰乐菌素 | 第23-24页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第24-25页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类 | 第24页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 | 第24页 |
·猪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 第24-25页 |
·阿莫西林 | 第25页 |
·联合用药 | 第25-26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6-27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33页 |
·材料 | 第27-28页 |
·菌株 | 第27页 |
·试剂 | 第27页 |
·仪器设备 | 第27-28页 |
·方法 | 第28-33页 |
·联合用药对临床分离猪链球菌的体外药效学试验 | 第28-30页 |
·联合用药对临床分离猪链球菌敏感株的MPC 和MSW 研究 | 第30-31页 |
·联合用药对猪链球菌耐药突变选择株的影响 | 第31-33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3-43页 |
·联合用药对临床分离猪链球菌的体外药效学结果 | 第33-38页 |
·Kirby-Bauer 试验结果 | 第33-34页 |
·体外最小抑菌浓度和联合药敏试验结果 | 第34-37页 |
·时间-杀菌曲线结果 | 第37-38页 |
·联合用药对临床分离猪链球菌敏感株MPC 和MSW 研究结果 | 第38-40页 |
·体外最小抑菌浓度和MIC99 测定结果 | 第38-39页 |
·防突变浓度和耐药突变窗结果 | 第39-40页 |
·联合用药对猪链球菌耐药突变株的影响 | 第40-43页 |
·耐药突变株体外最小抑菌浓度结果 | 第40页 |
·药物浓度对恢复生长耐药突变株菌落数的影响 | 第40-43页 |
4 讨论 | 第43-48页 |
·联合用药对临床分离猪链球菌的体外药效 | 第43-44页 |
·Kirby-Bauer 试验 | 第43页 |
·体外最小抑菌浓度和联合药敏试验 | 第43-44页 |
·时间-杀菌曲线 | 第44页 |
·联合用药对临床分离猪链球菌敏感株的MPC 和MSW 研究 | 第44-45页 |
·联合用药对猪链球菌耐药突变株的影响 | 第45-47页 |
·耐药突变株体外最小抑菌浓度 | 第45-46页 |
·药物浓度对恢复生长耐药突变株菌落数的影响 | 第46-47页 |
·耐药基因突变与突变选择窗的关系 | 第47-48页 |
5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