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断块油田二次开发阶段油藏精细描述--以港东一区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13页 |
1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2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3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4 主要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工区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16页 |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3-14页 |
·大港油田地理位置及自然情况 | 第13-14页 |
·工区基本地质特征 | 第14页 |
·研究区勘探开发历程 | 第14-16页 |
·勘探开发历程 | 第14-15页 |
·现有资料情况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地层层序划分与对比及构造特征研究 | 第16-31页 |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6-17页 |
·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 第17-24页 |
·单砂层精细划分对比方法 | 第17-18页 |
·对比标志层的确定 | 第18-19页 |
·建立骨架剖面进行三维闭合对比 | 第19-21页 |
·井震结合完成全区单砂层对比 | 第21页 |
·地层对比分层调整 | 第21-24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结果 | 第24-25页 |
·单砂层顶面构造特征 | 第25-31页 |
·明化镇组时期构造发育史 | 第25页 |
·港东一区构造特征 | 第25-28页 |
·单砂层顶面微构造特征 | 第28-31页 |
第三章 沉积微相及曲流河单砂体初步研究 | 第31-47页 |
·区域沉积背景 | 第31页 |
·工区明化镇组沉积相 | 第31-39页 |
·相标志分析 | 第32-35页 |
·沉积相特征及微相类型划分 | 第35-36页 |
·测井相分析 | 第36-39页 |
·单井相分析 | 第39页 |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39-40页 |
·平面相划分依据 | 第39-40页 |
·明化镇组沉积微相平面特征 | 第40页 |
·曲流河单砂体初步认识 | 第40-47页 |
·曲流河沉积模式与单砂体概念 | 第40-41页 |
·点坝及河道的单井上识别标志 | 第41页 |
·曲流河沉积精细刻画单砂体及内部构型研究流程 | 第41页 |
·港东一区主力层曲流河沉积精细刻画单砂体 | 第41-43页 |
·港东一区主力层典型油藏单砂体内部构型解剖 | 第43-47页 |
第四章 储层特征及其非均质性研究 | 第47-52页 |
·储层岩石特征分析 | 第47页 |
·储层物性 | 第47页 |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47-52页 |
·储层的韵律性 | 第47-48页 |
·层内非均质性 | 第48-49页 |
·层间非均质性 | 第49-51页 |
·平面非均质性 | 第51-52页 |
第五章 油藏特征及剩余油富集规律认识 | 第52-60页 |
·油藏地质认识 | 第52-55页 |
·温压及流体性质 | 第52页 |
·油气分布特征 | 第52-53页 |
·油藏类型 | 第53-55页 |
·储量估算 | 第55-57页 |
·储量计算方法 | 第55-56页 |
·储量参数选取 | 第56页 |
·储量计算结果 | 第56-57页 |
·储量变化分析 | 第57页 |
·剩余油富集规律研究 | 第57-60页 |
·断层遮挡控制剩余油 | 第57-58页 |
·正向微构造控制剩余油 | 第58页 |
·废弃河道遮挡控制剩余油 | 第58页 |
·侧积泥岩遮挡控制剩余油 | 第58-59页 |
·井间窄条带砂岩小油藏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详细摘要 | 第65-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