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土壤概况 | 第10页 |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概述 | 第10-16页 |
·土壤中的铅及其危害 | 第12页 |
·土壤中的镉 | 第12-13页 |
·土壤中的铜 | 第13-14页 |
·土壤中的锌 | 第14-15页 |
·土壤中的锰 | 第15页 |
·土壤中的铬 | 第15-16页 |
·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的方法概述 | 第16-21页 |
·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的意义 | 第16-17页 |
·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 | 第17-21页 |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铜及铬的分析方法综述 | 第21-23页 |
·土壤中铜的分析方法概述 | 第21-22页 |
·土壤中铬的分析方法简述 | 第22-23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郑州农科院实验田和西郊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 | 第25-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页 |
·样品采集 | 第25页 |
·样品处理 | 第25页 |
·实验仪器、试剂及溶液 | 第25-28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26页 |
·主要溶液 | 第26-27页 |
·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元素分级提取形态分析法 | 第27-28页 |
·土壤样品的分析测定mL | 第28-30页 |
·土壤基本性质测定 | 第28-29页 |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总量测定 | 第29页 |
·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测定 | 第29-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46页 |
·土壤基本性质分析 | 第30页 |
·土壤重金属总量分析及评价 | 第30-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第三章 溶剂萃取-火焰原子吸收测定土壤中不同形态的铜 | 第48-58页 |
·引言 | 第48页 |
·实验部分 | 第48-50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8-49页 |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49-50页 |
·仪器条件 | 第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7页 |
·体系PH对结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缓冲溶液用量对结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DPC用量对结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CTMAB用量对结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4页 |
·线性范围、检出限、精密度 | 第54-55页 |
·干扰离子的影响 | 第55-56页 |
·样品处理 | 第56页 |
·样品测定结果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第四章 铝试剂络合-MIBK萃取测定土壤中不同形态的铬 | 第58-67页 |
·引言 | 第58-59页 |
·实验部分 | 第59-60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9页 |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59页 |
·试验方法 | 第59-6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6页 |
·缓冲溶液用量的影响 | 第60页 |
·铝试剂用量对实验信号的影响 | 第60-61页 |
·加热温度的影响 | 第61-62页 |
·加热时间的影响 | 第62-63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63页 |
·线性范围、检出限、精密度 | 第63-64页 |
·共存离子干扰试验 | 第64-65页 |
·样品处理 | 第65页 |
·样品测定 | 第65页 |
·样品测定结果 | 第65-6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6-67页 |
总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个人简历 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