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 选题的意义 | 第9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1.史料与传记 | 第10-12页 |
2.关于晚清谥法制度的论文 | 第12-14页 |
3.关于谥法制度的重要著作——汪寿宽的《谥法研究》 | 第14-15页 |
(三) 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15-16页 |
一、清代谥法制度的确立 | 第16-28页 |
(一) 谥法制度的来源与演变 | 第16-19页 |
1.谥法的起源 | 第16页 |
2.谥法的演变 | 第16-19页 |
(二) 清代谥法制度的确立 | 第19-28页 |
二、晚清官员得谥群体分类概述 | 第28-48页 |
(一) 兼宗室与大臣身份类 | 第28-31页 |
1.奕诉 | 第28-29页 |
2.奕譞 | 第29-30页 |
3.奕劻 | 第30-31页 |
(二) 宰辅重臣 | 第31-38页 |
1.道光咸丰两朝得谥"文端"官员的分析 | 第32-35页 |
2.对骆秉章、文祥、李鸿章得谥"文忠"的分析 | 第35-38页 |
(三) 封疆大吏及其它得谥官员 | 第38-40页 |
(四) 其他 | 第40-48页 |
1.被追谥官员类 | 第41-45页 |
2.清亡后得谥类 | 第45-48页 |
三、晚清官员谥号特点分析:兼与清代中前期比较 | 第48-55页 |
(一) 晚清官员得谥情况与中前期相比的特点 | 第48-50页 |
(二) 官员得谥的个案比较 | 第50-55页 |
1."文正":刘统勋与曾国藩之比较 | 第50-52页 |
2."文忠":傅恒与荣禄之比较 | 第52-53页 |
3."文端":蒋赫德与倭仁之比较 | 第53-55页 |
四、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