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基础与地基协同工作动力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协同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2-13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第2章 汽轮发电机基础动力分析理论 | 第15-19页 |
·工程概况 | 第15-16页 |
·框架式汽轮发电机基础动力学模型 | 第16页 |
·动力分析基本理论 | 第16-19页 |
·模态分析原理 | 第17页 |
·谐响应分析原理 | 第17-18页 |
·结构振动线位移 | 第18-19页 |
第3章 天然地基动力参数分析 | 第19-33页 |
·引言 | 第19页 |
·地基土的动力参数 | 第19页 |
·质阻弹计算模式 | 第19-21页 |
·质阻弹计算模式的基本假设 | 第19-20页 |
·计算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弹性半空间计算模式 | 第21-26页 |
·波动方程 | 第22页 |
·竖向协和力作用下基础振动计算 | 第22-23页 |
·弹性半空间计算模式实用化方法 | 第23-26页 |
·天然地基动力参数计算 | 第26-28页 |
·场地地层条件 | 第26-27页 |
·动力参数计算 | 第27-28页 |
·按《动规》计算地基动力特征参数 | 第28-32页 |
·天然地基的刚度计算 | 第28-30页 |
·天然地基的阻尼比计算 | 第30-31页 |
·汽机基础动力参数计算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桩基动力参数分析 | 第33-54页 |
·桩基概述 | 第33页 |
·桩基动刚度与阻尼 | 第33-39页 |
·运动方程 | 第34-37页 |
·单桩动刚度与阻尼 | 第37-38页 |
·群桩刚度与阻尼 | 第38-39页 |
·桩基动力参数计算 | 第39-40页 |
·场地地层条件 | 第39-40页 |
·动力参数计算 | 第40页 |
·按《动规》计算地基动力特征参数 | 第40-44页 |
·桩基的刚度计算 | 第40-42页 |
·桩基的阻尼比计算 | 第42-43页 |
·汽机基础的动力参数计算 | 第43-44页 |
·试桩 | 第44-53页 |
·试验目的及内容 | 第44-45页 |
·打桩操作工艺流程 | 第45-46页 |
·现场施工平面布置 | 第46-47页 |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确定 | 第47页 |
·单桩竖向静荷载试验结果及结论 | 第47-49页 |
·单桩水平临界及极限承载力确定 | 第49-50页 |
·单桩水平静荷载试验结果及结论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汽基基础建模及结果分析 | 第54-89页 |
·模型建立 | 第54-56页 |
·上部结构模型(模型一)动力分析 | 第56-67页 |
·模态分析 | 第56-57页 |
·谐响应分析 | 第57-67页 |
·基础与天然地基协同工作(模型二)的动力分析 | 第67-76页 |
·模态分析 | 第67-68页 |
·谐响应分析 | 第68-76页 |
·基础与桩基协同工作(模型三)的动力分析 | 第76-85页 |
·模态分析 | 第76-77页 |
·谐响应分析 | 第77-85页 |
·附加模型模态分析 | 第85-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9页 |
·模态分析结论 | 第86页 |
·谐响应分析结论 | 第86-87页 |
·总结 | 第87-8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2页 |
·本文总结 | 第89-90页 |
·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90页 |
·展望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