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大学公用房使用效益评价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及综述 | 第9-10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3 研究综述 | 第10页 |
1.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第10-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第2章 公用房使用效益评价有关问题阐述 | 第13-19页 |
2.1 公用房的概念及分类 | 第13-14页 |
2.1.1 公用房的概念 | 第13页 |
2.1.2 公用房的分类 | 第13-14页 |
2.2 效益评价的内涵 | 第14-16页 |
2.2.1 高校资产使用效益评价 | 第14页 |
2.2.2 高校公用房使用效益评价 | 第14-15页 |
2.2.3 公用房使用效益评价的必要性 | 第15-16页 |
2.3 公用房特征与效益评价 | 第16-19页 |
2.3.1 公共产品特征与指标设计 | 第16-17页 |
2.3.2 委托代理制度与效益评价主体 | 第17-18页 |
2.3.3 权变理论与评价指标的调整 | 第18-19页 |
第3章 UP大学公用房使用管理现状及分析 | 第19-32页 |
3.1 公用房的规模与结构现状及分析 | 第19-23页 |
3.1.1 规模与结构情况 | 第19-20页 |
3.1.2 规模与结构分析 | 第20-23页 |
3.2 公用房管理的现状及分析 | 第23-29页 |
3.2.1 管理现状 | 第23-28页 |
3.2.2 管理有效性分析 | 第28-29页 |
3.3 公用房的使用现状及分析 | 第29-30页 |
3.3.1 使用现状 | 第29页 |
3.3.2 使用效率及效果分析 | 第29-30页 |
3.4 公用房使用效益现状综述 | 第30-32页 |
第4章 UP大学公用房使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2-36页 |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2-34页 |
4.2 指标解读与说明 | 第34-35页 |
4.2.1 指标解读 | 第34页 |
4.2.2 指标应用 | 第34-35页 |
4.3 评价方法选择 | 第35-36页 |
第5章 UP大学公用房使用效益评价 | 第36-44页 |
5.1 数据来源及说明 | 第36页 |
5.2 指标隶属度的计算 | 第36-40页 |
5.2.1 定量指标隶属度的计算 | 第36-38页 |
5.2.2 采集定性指标的评语集 | 第38-39页 |
5.2.3 定性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第39-40页 |
5.3 综合评价结果 | 第40-42页 |
5.3.1 三级指标层结果运算 | 第41页 |
5.3.2 计算二级指标层 | 第41-42页 |
5.3.3 一级指标计算 | 第42页 |
5.4 评价分析 | 第42-44页 |
5.4.1 一级指标分析 | 第42页 |
5.4.2 二级指标分析 | 第42-44页 |
第6章 UP大学公用房使用效益提升的对策 | 第44-47页 |
6.1 实施公用房效益评价工作 | 第44页 |
6.2 提高公用房科学决策水平 | 第44-45页 |
6.3 提高公用房工作的重视程度 | 第45页 |
6.4 公用房改革要发挥市场机制 | 第45页 |
6.5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补充制度刚性不足 | 第45页 |
6.6 重视公用房数量与质量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 第45-46页 |
6.7 合理的集权与分权以调动三级管理的积极性 | 第46-47页 |
第7章 总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