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展望 | 第12-14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6-22页 |
2.1 数据来源 | 第16页 |
2.1.1 实验室试验 | 第16页 |
2.1.2 池塘增氧试验 | 第16页 |
2.2 实验室试验 | 第16-17页 |
2.2.1 材料和方法 | 第16-17页 |
2.2.2 试验仪器 | 第17页 |
2.2.3 主要试剂 | 第17页 |
2.2.4 试验方法 | 第17页 |
2.3 池塘增氧试验 | 第17-18页 |
2.4 原理及计算依据 | 第18-19页 |
2.5 数据采集及计算软件 | 第19-22页 |
第三章 增氧机的原理和性能实验研究 | 第22-33页 |
3.1 溶氧的变化特点 | 第22-24页 |
3.1.1 溶氧的日变化 | 第22页 |
3.1.2 溶氧的季节变化 | 第22-23页 |
3.1.3 溶氧的垂直变化 | 第23页 |
3.1.4 溶氧的水平变化 | 第23-24页 |
3.1.5 自然状态下养殖池塘溶氧情况 | 第24页 |
3.2 增氧机的种类和技术性能特点 | 第24-27页 |
3.2.1 叶轮式增氧机 | 第24-25页 |
3.2.2 水车式增氧机 | 第25页 |
3.2.3 微孔曝气式增氧机 | 第25-26页 |
3.2.4 耕水机 | 第26页 |
3.2.5 射流式增氧机 | 第26-27页 |
3.3 主要增氧机形式技术性能比较 | 第27-33页 |
3.3.1 叶轮式增氧机 | 第27-28页 |
3.3.2 水车式增氧机 | 第28-30页 |
3.3.3 微孔曝气式增氧机 | 第30页 |
3.3.4 耕水机 | 第30-31页 |
3.3.5 射流式增氧机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增氧机优化配置研究 | 第33-53页 |
4.1 叶轮式增氧机与耕水机配置试验 | 第36-40页 |
4.1.1 材料 | 第36页 |
4.1.2 试验方法及步骤 | 第36-37页 |
4.1.3 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4.1.4 两种机械增氧设备增氧效果比较 | 第39-40页 |
4.2 水车式增氧机与耕水机配置 | 第40-44页 |
4.2.1 材料 | 第41页 |
4.2.2 试验方法及步骤 | 第41-42页 |
4.2.3 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4.2.3.1 不使用增氧设备下的溶解氧变化 | 第42页 |
4.2.3.2 使用水车式增氧机后上下层水体溶氧值变化 | 第42页 |
4.2.3.3 使用耕水机后上下层水体溶氧值变化 | 第42-43页 |
4.2.3.4 使用水车式与耕水机增氧机合并使用 24h 后上下层水体溶氧值变化 | 第43-44页 |
4.2.4 两种机械增氧设备增氧效果比较 | 第44页 |
4.3 水车式增氧机与射流式增氧机配置 | 第44-48页 |
4.3.1 材料 | 第45页 |
4.3.2 试验方法及步骤 | 第45-46页 |
4.3.3 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4.3.4 两种机械增氧设备增氧效果比较 | 第48页 |
4.4 微孔曝气增氧机与耕水机配置 | 第48-53页 |
4.4.1 材料 | 第49页 |
4.4.2 试验方法及步骤 | 第49-50页 |
4.4.3 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4.4.4 两种机械增氧设备增氧效果比较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