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1.3.1 健康 | 第11-12页 |
1.3.2 健康校园 | 第12页 |
1.3.3 城郊 | 第12页 |
1.3.4 中学 | 第12-13页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1.4.1 科学发展观 | 第13页 |
1.4.2 教育均衡理论 | 第13页 |
1.4.3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理论 | 第13-14页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5.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5.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6 研究的思路及拟解决的问题 | 第18页 |
1.6.1 研究的思路 | 第18页 |
1.6.2 拟解决的问题 | 第18页 |
1.7 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7.1 文献法 | 第18页 |
1.7.2 问卷法 | 第18页 |
1.7.3 统计分析法 | 第18-19页 |
1.8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城郊中学健康校园的内容构成 | 第20-25页 |
2.1 健康的教育目标 | 第20页 |
2.2 健康的物质环境 | 第20-21页 |
2.3 健康的教学环境 | 第21-22页 |
2.4 健康的心理环境 | 第22页 |
2.5 健康的人文环境 | 第22-23页 |
2.6 完善的健康服务体系 | 第23-24页 |
2.7 健康的教育管理 | 第24页 |
2.8 健康的学校与社会互动 | 第24-25页 |
第3章 城郊中学健康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36页 |
3.1 物质环境差强人意 | 第25-29页 |
3.1.1 教育投入明显偏低 | 第25-26页 |
3.1.2 物质环境满意度不高 | 第26-27页 |
3.1.3 硬件设施未完全达标 | 第27-29页 |
3.2 教学环境不尽人意 | 第29-30页 |
3.2.1 教学理念有些偏颇 | 第29-30页 |
3.2.2 教学方式方法欠佳 | 第30页 |
3.3 心理环境不太和谐 | 第30-32页 |
3.3.1 教师人心浮散、责任心不强 | 第30-31页 |
3.3.2 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 | 第31页 |
3.3.3 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 第31-32页 |
3.4 人文环境格调欠佳 | 第32-33页 |
3.4.1 校园文化氛围不足 | 第32-33页 |
3.4.2 片面追求物质文化,轻视精神文化 | 第33页 |
3.5 学校管理有失稳妥 | 第33-34页 |
3.5.1 管理观念落后、管理制度欠科学 | 第33页 |
3.5.2 管理方式方法欠妥当 | 第33-34页 |
3.6 周边社区环境比较嘈杂 | 第34-36页 |
3.6.1 社会闲散青年骚扰学校安宁 | 第34页 |
3.6.2 不良商贩、网吧影响学生健康 | 第34页 |
3.6.3 社会车辆扰乱学校交通 | 第34-36页 |
第4章 城郊中学健康校园构建的策略 | 第36-42页 |
4.1 加大投入,美化校园物质环境 | 第36-37页 |
4.1.1 倡导教育均衡,确保经费投入 | 第36页 |
4.1.2 美化校园的自然环境 | 第36-37页 |
4.1.3 强化学生的积极参与 | 第37页 |
4.2 端正教学理念,规范教学行为,完善校园教学环境 | 第37-38页 |
4.2.1 端正教学理念,明确教学方向 | 第37页 |
4.2.2 科学设置课程,规范教学内容 | 第37-38页 |
4.2.3 改革评价体系,提高教学效果 | 第38页 |
4.3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谐校园心理环境 | 第38-39页 |
4.3.1 全方位,多学科融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 第38页 |
4.3.2 强化教师责任意识,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 | 第38-39页 |
4.3.3 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人际环境 | 第39页 |
4.4 提升校园品味,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 第39-40页 |
4.4.1 挖掘各种资源,营造校园人文氛围 | 第39页 |
4.4.2 健全各种组织,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 第39-40页 |
4.5 加强科学管理,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 第40页 |
4.6 家校联动,社区参与,净化校园周边社会环境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附录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