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传统空间肌理的历史地段城市设计研究--以安徽苏埠明清老街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2页
    1.1 研究缘起第15-16页
    1.2 研究背景第16页
        1.2.1 历史地段传统空间肌理的价值第16页
        1.2.2 古城文化的危机第16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18页
        1.3.1 研究目的第16-17页
        1.3.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4 相关概念界定第18-19页
        1.4.1 历史地段的概念界定第18页
        1.4.2 传统空间肌理的内涵第18-19页
        1.4.3 城市设计的基本认识第19页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第19-20页
        1.5.1 研究对象第19页
        1.5.2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20-22页
        1.6.1 研究方法第20页
        1.6.2 论文研究框架第20-22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第22-34页
    2.1 传统空间肌理的相关理论研究第22-25页
        2.1.1 国外研究现状第22-24页
        2.1.2 国内研究现状第24-25页
    2.2 城市设计视角下历史地段保护传承的相关理论研究第25-28页
        2.2.1 国外研究现状第25-27页
        2.2.2 国内研究现状第27-28页
    2.3 相关理论思路指引与分析总结第28-29页
        2.3.1 基于传统空间肌理的历史地段城市设计思路指引第28页
        2.3.2 相关理论分析总结第28-29页
    2.4 历史地段传统空间肌理的基础研究第29-33页
        2.4.1 历史地段传统空间肌理的组成要素研究第29-31页
        2.4.2 历史地段传统空间肌理原型的理论分析第31-32页
        2.4.3 城市历史的历时态文脉与共时态文脉分析第32-33页
    2.5 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相关案例比较分析第34-44页
    3.1 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第34-39页
        3.1.1 项目背景及基本概况第34-35页
        3.1.2 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总体城市设计架构第35-36页
        3.1.3 南京老城南门东传统空间肌理的提炼第36-37页
        3.1.4 南京老城南门东传统空间肌理的重塑第37-39页
    3.2 黎阳in巷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第39-42页
        3.2.1 项目背景及基本概况第39页
        3.2.2 黎阳in巷—传统空间肌理保护与传承的实践分析第39-42页
    3.3 相关实践案例总结与借鉴第42-44页
        3.3.1 相关案例总结第42-43页
        3.3.2 相关案例借鉴第43-44页
第四章 基于传统空间肌理的苏埠明清老街城市设计实践第44-65页
    4.1 项目背景第44页
    4.2 苏埠明清老街概述第44-45页
    4.3 苏埠明清老街现状存在的核心问题第45页
    4.4 苏埠明清老街传统空间肌理的构成要素第45-56页
        4.4.1 区位要素第46页
        4.4.2 结构要素第46-51页
        4.4.3 文化要素第51-55页
        4.4.4 苏埠明清老街传统空间肌理特质性总结第55-56页
    4.5 基于传统空间肌理的苏埠明清老街整体性设计第56-59页
        4.5.1 基于传统空间肌理的苏埠明清老街整体性设计建构第56-57页
        4.5.2 整体性设计的空间组织第57-59页
    4.6 基于传统空间肌理的苏埠明清老街修复性设计第59-62页
        4.6.1 传统街巷空间肌理组织关系的保护与梳理第59页
        4.6.2 重要历史遗存建筑的保护与修缮第59页
        4.6.3 一般传统风貌建筑与其他建筑的整治改造第59-62页
        4.6.4 对古桥、古井等具有场所意义的空间进行保护与设计第62页
    4.7 基于传统空间肌理的苏埠明清老街传承性设计第62-64页
        4.7.1 传统街巷空间肌理组织关系的传承与延续第63页
        4.7.2 城市设计命题下建筑形态空间生成构思第63-64页
    4.8 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基于传统空间肌理的历史地段城市设计思想方法探索第65-71页
    5.1 城市设计思想方法融入的必要性第65-66页
    5.2 基于传统空间肌理的历史地段城市设计基本原则第66-68页
        5.2.1 “互融共生”的整体性第66页
        5.2.2 “历史信息”的可读性第66-67页
        5.2.3 “承古托今”的延续性第67页
        5.2.4 “意境升华”的品格性第67-68页
    5.3 基于传统空间肌理的历史地段城市设计思想方法探索第68页
    5.4 基于传统空间肌理的历史地段城市设计工作框架第68-69页
    5.5 小结第69-7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1-73页
    6.1 结论第71页
    6.2 论文的创新点第71-72页
    6.3 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6页
附录第76-81页
致谢第81-82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紧凑城市视角下的祁门县城空间形态优化研究
下一篇:基于情景规划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以绩溪县仁里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