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紧凑城市视角下的祁门县城空间形态优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1.2.1 研究目的第15页
        1.2.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第16-19页
        1.3.1 紧凑城市概念第16-17页
        1.3.2 空间形态相关概念第17-19页
    1.4 研究体系设计第19-23页
        1.4.1 研究对象第19页
        1.4.2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3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4.4 研究思路第21-22页
        1.4.5 研究框架第22-23页
第二章 紧凑型城镇空间形态基础研究第23-34页
    2.1 紧凑城市基本理论第23-29页
        2.1.1 紧凑城市理论基础第23-25页
        2.1.2 紧凑城市空间形态相关理论第25-27页
        2.1.3 紧凑城市理论的基本特征第27页
        2.1.4 紧凑城市的内涵第27-28页
        2.1.5 紧凑城市研究进展第28-29页
    2.2 紧凑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方法第29-33页
        2.2.1 紧凑城市测算方法研究第29-31页
        2.2.2 空间形态分析与测度方法第31-33页
    2.3 研究述评第33-34页
第三章 祁门县空间形态建设概况第34-43页
    3.1 祁门县域基本概况第34-38页
        3.1.1 交通概况第34-35页
        3.1.2 地形地貌第35页
        3.1.3 气候条件第35页
        3.1.4 自然资源第35-36页
        3.1.5 人口与社会经济第36-37页
        3.1.6 土地利用概况第37-38页
    3.2 县城现状建设概况第38-42页
        3.2.1 县城空间建设特征概述第39-41页
        3.2.2 现状空间形态特征总结第41-42页
    3.3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祁门县城外部空间形态优化研究第43-55页
    4.1 祁门县城现状空间边界分析第43-45页
        4.1.1 县城现状空间边界定量测算第43-45页
        4.1.2 县城现状空间边界问题分析第45页
    4.2 外部空间形态优化技术路线第45-47页
    4.3 空间边界优化第47-53页
        4.3.1 用地适宜性评价分析第47-50页
        4.3.2 空间边界拓展方向模拟第50-51页
        4.3.3 多种空间边界分形测算比较第51-53页
    4.4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五章 祁门县城内部空间形态优化研究第55-75页
    5.1 祁门县城现状空间结构分析第55-59页
        5.1.1 县城现状空间结构定量测算第55-58页
        5.1.2 县城现状空间结构问题剖析第58-59页
    5.2 内部空间形态优化技术路线第59页
    5.3 空间结构优化第59-69页
        5.3.1 山地空间形态总结第59-62页
        5.3.2 用地结构演绎设想第62-64页
        5.3.3 空间结构演绎设想测算比较第64-65页
        5.3.4 空间结构优化措施第65-66页
        5.3.5 空间组织形态检验第66-69页
    5.4 用地布局优化第69-73页
        5.4.1 用地布局优化原则第69-70页
        5.4.2 主要用地优化路径第70-72页
        5.4.3 主要用地比例调整第72-73页
    5.5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六章 祁门县城紧凑的空间形态引导第75-81页
    6.1 紧凑的空间形态优化路径总结第75-78页
        6.1.1 空间边界优化路径总结第75-76页
        6.1.2 空间结构优化路径总结第76-77页
        6.1.3 用地布局优化路径总结第77-78页
    6.2 紧凑空间形态优化建议第78-80页
        6.2.1 空间边界优化建议第78-79页
        6.2.2 空间结构优化建议第79页
        6.2.3 用地布局优化建议第79-80页
    6.3 小结第80-8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3页
    7.1 主要结论第81-82页
        7.1.1 主要结论第81-82页
    7.2 研究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致谢第87-88页
附录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建筑优先股融资动因与绩效研究
下一篇:基于传统空间肌理的历史地段城市设计研究--以安徽苏埠明清老街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