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1.2 我国城市洪涝灾害 | 第19-22页 |
1.2.1 暴雨内涝为主型 | 第20-21页 |
1.2.2 内涝、外洪混合型 | 第21-22页 |
1.2.3 内涝、外洪、风暴潮混合型 | 第2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35页 |
1.3.1 城市雨洪产汇流计算方法 | 第22-26页 |
1.3.2 城市雨洪模型 | 第26-30页 |
1.3.3 城市洪涝精细化模拟技术 | 第30-35页 |
1.4 存在问题与研究目标 | 第35-37页 |
1.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5-36页 |
1.4.2 研究目标的提出 | 第36-37页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7-3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37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37-39页 |
第二章 城市洪涝精细化模拟研究框架 | 第39-53页 |
2.1 城市水文循环 | 第39-40页 |
2.2 城市洪涝模拟基本原理 | 第40-49页 |
2.2.1 地表产汇流模型 | 第41-47页 |
2.2.2 水体零维模型 | 第47-48页 |
2.2.3 河道一维水力学模型 | 第48页 |
2.2.4 地下管网汇流模型 | 第48-49页 |
2.3 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49-52页 |
2.3.1 具有物理机制的城市洪涝精细化模拟技术体系研究 | 第51页 |
2.3.2 地表分层建模技术研究 | 第51页 |
2.3.3 城市地表排水模拟方法研究 | 第51页 |
2.3.4 城市雨水汇水区精细化划分方法体系研究 | 第51-52页 |
2.3.5 城市洪涝精细化模拟集成技术框架研究 | 第5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具有物理机制的城市洪涝精细化模拟技术体系研究 | 第53-84页 |
3.1 引言 | 第53页 |
3.2 地表坡面产汇流模型精细化构建方法 | 第53-60页 |
3.2.1 具备实物含义的地表网格模型构建方法 | 第53-56页 |
3.2.2 精细化产流模型构建方法 | 第56-57页 |
3.2.3 精细化地形模型构建方法 | 第57-60页 |
3.3 河道洪水模型精细化构建方法研究 | 第60-63页 |
3.3.1 高精度数据资料获取与处理方法 | 第60-62页 |
3.3.2 精细化河道模型构建方法 | 第62-63页 |
3.4 地下管网汇流模型精细化构建方法研究 | 第63-69页 |
3.4.1 雨水口精细化建模方法 | 第63-66页 |
3.4.2 雨水检查井精细化建模方法 | 第66-68页 |
3.4.3 管网排水口精细化建模方法 | 第68页 |
3.4.4 地下调蓄水体精细化建模方法 | 第68-69页 |
3.4.5 雨水排水管(渠)精细化建模方法 | 第69页 |
3.5 零维水体模型精细化构建方法研究 | 第69-71页 |
3.5.1 水体相对“水位-库容”关系构建方法 | 第69-71页 |
3.6 模型间物理机制耦合方法研究 | 第71-77页 |
3.6.1 平面耦合方法 | 第71-76页 |
3.6.2 竖向耦合方法 | 第76-77页 |
3.7 防洪排涝工程调度精细化模拟方法研究 | 第77-83页 |
3.7.1 闸坝调度 | 第77-78页 |
3.7.2 泵站调度 | 第78页 |
3.7.3 联合调度 | 第78-83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四章 地表分层建模技术研究 | 第84-99页 |
4.1 引言 | 第84-85页 |
4.2 地表分层建模技术研究 | 第85-89页 |
4.2.1 地表网格分层方法 | 第85-86页 |
4.2.2 地表分层产流方法 | 第86页 |
4.2.3 地表分层汇流方法 | 第86-87页 |
4.2.4 地表与管网分层耦合方法 | 第87-88页 |
4.2.5 上层地表排水方法 | 第88-89页 |
4.3 地表分层技术在桥区积水计算中应用 | 第89-98页 |
4.3.1 单层网格模型构建 | 第90-92页 |
4.3.2 多层网格模型构建 | 第92-96页 |
4.3.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96-9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五章 城市地表排水模拟方法研究 | 第99-116页 |
5.1 引言 | 第99-100页 |
5.2 “地表-雨水口-管网”物理机制排水概化方法 | 第100-103页 |
5.2.1 基于检查井/雨水口汇水区的“地表-管网”排水概化模式 | 第100-102页 |
5.2.2 基于管网排水口汇水区的“地表-河道”排水概化模式 | 第102-103页 |
5.3 复杂雨水市政排水管网条件下城市道路排水计算方法研究 | 第103-113页 |
5.3.1 雨水市政排水资料质量评估方法研究 | 第103-111页 |
5.3.2 复杂管网条件下城市道路雨洪模拟方法 | 第111-113页 |
5.4 管网资料缺失下城市街区地表排水模拟方法研究 | 第113-114页 |
5.4.1 街区“地表-管网”的排水概化模式 | 第113-114页 |
5.4.2 街区“地表-河道”的排水概化模式 | 第11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六章 城市雨水汇水区精细化划分方法体系研究 | 第116-138页 |
6.1 研究基础 | 第116-118页 |
6.1.1 城市雨水汇水区划分研究进展 | 第116-117页 |
6.1.2 城市雨水汇水区分类 | 第117页 |
6.1.3 城市雨水汇水区静态与动态概念 | 第117-118页 |
6.2 静态雨水汇水区划分方法研究 | 第118-133页 |
6.2.1 前期准备 | 第118-121页 |
6.2.2 雨水口汇水区划分方法研究 | 第121-124页 |
6.2.3 检查井汇水区划分方法研究 | 第124-127页 |
6.2.4 管段汇水区划分方法研究 | 第127-130页 |
6.2.5 排水口汇水区划分方法研究 | 第130-131页 |
6.2.6 流域汇水区划分方法 | 第131-133页 |
6.3 地表任一位置雨水汇水区动态划分方法研究 | 第133-135页 |
6.3.1 地表任一位置汇水区动态划分方法 | 第133-134页 |
6.3.2 在内涝分析中应用 | 第134-135页 |
6.4 泵站排水服务区提取方法 | 第135-13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七章 城市洪涝精细化模拟集成技术框架及应用实例 | 第138-181页 |
7.1 研究概述 | 第138-140页 |
7.1.1 嵌套模型构建需求 | 第138页 |
7.1.2 模块化建模方法需求 | 第138-139页 |
7.1.3 计算边界问题探讨 | 第139-140页 |
7.2 城市洪涝嵌套模拟方法研究 | 第140-145页 |
7.2.1 不同模型机理间的嵌套方法 | 第140-141页 |
7.2.2 不同模型耦合方式的嵌套方法 | 第141-142页 |
7.2.3 计算对象空间尺度间嵌套方法 | 第142页 |
7.2.4 几种常用模型的组合方式 | 第142-145页 |
7.3 模块化建模方法研究 | 第145-146页 |
7.3.1 地表二维水力学模型模块化构建方法 | 第145页 |
7.3.2 管网水力学模型模块化构建方法 | 第145-146页 |
7.4 应用实例 | 第146-179页 |
7.4.1 研究区概况 | 第146-153页 |
7.4.2 四种地表排水模式的洪涝模型构建 | 第153-163页 |
7.4.3 计算条件 | 第163-167页 |
7.4.4 模型率定 | 第167-173页 |
7.4.5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73-179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79-181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81-184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81-182页 |
8.2 论文创新点 | 第182-183页 |
8.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183-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184-19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第195-19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第196-197页 |
致谢 | 第197-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