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8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6-24页 |
1.2.1 水源解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水源演变机理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2.3 青藏高原区水源解析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2.4 WEP模型发展历程 | 第21-24页 |
1.2.5 存在问题暨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2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1.4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27-28页 |
1.4.1 那曲流域水源解析及演变机理 | 第27页 |
1.4.2 高寒地区水源解析模型构建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区域(流域)水源解析的理论技术框架 | 第28-39页 |
2.1 水源解析的内涵 | 第28-29页 |
2.2 水源解析的对象 | 第29页 |
2.3 水源解析的技术方法 | 第29-38页 |
2.3.1 定性解析方法 | 第30-38页 |
2.3.2 定量解析方法 | 第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9-54页 |
3.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9-44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39页 |
3.1.2 地形地貌 | 第39页 |
3.1.3 河流水系 | 第39-40页 |
3.1.4 水文地质 | 第40-41页 |
3.1.5 气象气候 | 第41-42页 |
3.1.6 土壤分布 | 第42-43页 |
3.1.7 冻土分布 | 第43-44页 |
3.2 资源环境概况 | 第44-52页 |
3.2.1 下垫面条件 | 第44-50页 |
3.2.2 植被概况 | 第50-51页 |
3.2.3 生态环境 | 第51-52页 |
3.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52-53页 |
3.3.1 人口经济 | 第52页 |
3.3.2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 | 第52-53页 |
3.3.3 地质灾害情况 | 第53页 |
3.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那曲流域典型气象要素演变规律 | 第54-66页 |
4.1 数据与方法 | 第54-57页 |
4.1.1 气象要素阈值的选取 | 第54页 |
4.1.2 气象数据 | 第54-55页 |
4.1.3 等值线生成及空间位置的量化 | 第55页 |
4.1.4 等值线空间位置时间序列分析 | 第55-57页 |
4.2 500mm等雨量线总体特征及空间位移 | 第57-60页 |
4.2.1 总体特征 | 第57-58页 |
4.2.2 趋势性分析 | 第58页 |
4.2.3 周期性分析 | 第58-59页 |
4.2.4 突变性分析 | 第59-60页 |
4.3 2000℃积温等值线总体特征及空间位移 | 第60-62页 |
4.3.1 总体特征 | 第60-61页 |
4.3.2 趋势性分析 | 第61页 |
4.3.3 周期性分析 | 第61-62页 |
4.3.4 突变性分析 | 第62页 |
4.4 典型气象要素对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 | 第62-64页 |
4.4.1 那曲地区植被生长条件特征分析 | 第62-64页 |
4.4.2 那曲地区植被生长水热条件适宜性分区 | 第64页 |
4.5 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那曲流域水源解析模型构建 | 第66-92页 |
5.1 水源解析模型结构 | 第66-69页 |
5.1.1 模型结构 | 第66-67页 |
5.1.2 模型流程图及模块说明 | 第67-69页 |
5.2 能量与水循环过程模拟方法 | 第69-80页 |
5.2.1 能量过程的要素模拟 | 第69-73页 |
5.2.2 水循环过程要素模拟 | 第73-80页 |
5.3 那曲流域典型草毡土入渗实验 | 第80-88页 |
5.3.1 实验目的 | 第80-81页 |
5.3.2 实验设计 | 第81-84页 |
5.3.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4-85页 |
5.3.4 稳定入渗率的空间展布 | 第85-88页 |
5.4 模型改进效果 | 第88-91页 |
5.4.1 稳定入渗率的改进效果 | 第88-90页 |
5.4.2 模型模拟的改进效果 | 第90-91页 |
5.5 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那曲流域水源类型定量解析 | 第92-127页 |
6.1 模型输入数据与计算单元的划分 | 第92-107页 |
6.1.0 气象数据 | 第92页 |
6.1.1 数字河网的提取与子流域划分 | 第92-93页 |
6.1.2 土壤数据 | 第93页 |
6.1.3 土地利用数据 | 第93-94页 |
6.1.4 计算单元划分 | 第94-107页 |
6.2 模型验证 | 第107-113页 |
6.2.1 校验数据 | 第107页 |
6.2.2 校验方法 | 第107-108页 |
6.2.3 模型系统校验与模拟结果 | 第108-113页 |
6.3 那曲流域水源类型定量解析 | 第113-126页 |
6.3.1 那曲流域不同水源演变规律 | 第113-114页 |
6.3.2 基于水源类型地形分类的水源类型定量解析 | 第114-126页 |
6.4 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30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27-128页 |
7.2 创新点 | 第128-129页 |
7.3 展望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139-14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专利 | 第140-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项目 | 第141-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