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芭蕉芋淀粉片层结构模型及抗老化机理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第8-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9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6-17页
    1.2 芭蕉芋第17-21页
        1.2.1 芭蕉芋简介第17页
        1.2.2 芭蕉芋品种第17-18页
        1.2.3 芭蕉芋化学组成第18页
        1.2.4 芭蕉芋淀粉第18-19页
        1.2.5 芭蕉芋多酚第19页
        1.2.6 非淀粉多糖类物质第19页
        1.2.7 芭蕉芋应用价值第19-21页
    1.3 淀粉第21-25页
        1.3.1 淀粉理化性质第21-22页
        1.3.2 淀粉改性第22-24页
        1.3.3 淀粉多尺度结构第24页
        1.3.4 淀粉晶体结构简介第24-25页
    1.4 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第25-28页
        1.4.1 SAXS原理第25-26页
        1.4.2 SAXS理论发展第26-27页
        1.4.3 SAXS技术在淀粉结构解析中的应用第27-28页
    1.5 淀粉片层结构模型简介第28-33页
        1.5.1 简单的图谱拟合第28-29页
        1.5.2 两相片层结构模型第29页
        1.5.3 半晶模型第29-31页
        1.5.4 一维相关函数第31-32页
            1.5.4.1 一维相关函数简介第31页
            1.5.4.2 不同理想状态下的一维相关函数第31-32页
            1.5.4.3 一维相关函数的衍生第32页
        1.5.5 淀粉片层结构建模小结第32-33页
    1.6 淀粉老化第33-36页
        1.6.1 淀粉老化机理第33页
        1.6.2 影响淀粉老化因素第33-34页
        1.6.3 淀粉老化评价方法第34-35页
        1.6.4 抑制淀粉老化的方法第35-36页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6-39页
        1.7.1 研究目标第36页
        1.7.2 研究内容第36-37页
        1.7.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37页
        1.7.4 技术线路图第37-39页
第二章 芭蕉芋淀粉与其他块茎类淀粉理化结构差异第39-56页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第39-40页
        2.1.1 实验材料第39-40页
        2.1.2 实验试剂第40页
        2.1.3 主要实验设备第40页
    2.2 实验方法第40-43页
        2.2.1 淀粉提取工艺第40页
        2.2.2 淀粉颗粒形态观察第40页
        2.2.3 膨胀度和溶解度测定第40-41页
        2.2.4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第41页
        2.2.5 可溶性和不可溶性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第41-42页
        2.2.6 体外消化行为第42页
        2.2.7 热力学性质第42页
        2.2.8 X射线衍射特征第42页
        2.2.9 小角X射线散射第42-43页
        2.2.10 统计分析第4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3-54页
        2.3.1 颗粒形态和粒径分布第43-46页
        2.3.2 直链淀粉含量第46页
        2.3.3 膨胀度和溶解度第46-47页
        2.3.4 体外消化特性第47-49页
        2.3.5 热力学特征第49-50页
        2.3.6 晶体衍射峰形态第50-51页
        2.3.7 小角散射峰形态第51-54页
    2.4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三章 B-型芭蕉芋淀粉片层结构模型筛选及适应性评价第56-69页
    3.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第56-57页
        3.1.1 实验材料第56页
        3.1.2 实验试剂第56-57页
        3.1.3 主要实验设备第57页
    3.2 实验方法第57页
        3.2.1 芭蕉芋淀粉辛烯基琥珀酸酯制备第57页
        3.2.2 芭蕉芋淀粉磷酸单酯制备第57页
        3.2.3 小角散射测试样品制备第57页
        3.2.4 统计分析第5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7-67页
        3.3.1 两相片层结构模型第57-61页
            3.3.1.1 两相片层结构模型引出第57-58页
            3.3.1.2 两相片层模型SAXS数据拟合第58页
            3.3.1.3 Porod指数第58-60页
            3.3.1.4 峰面积和半峰宽第60页
            3.3.1.5 相关性分析第60-61页
        3.3.2 一维线性相关函数第61-67页
            3.3.2.1 一维线性相关函数引出第61页
            3.3.2.2 有效散射数据外推第61-62页
            3.3.2.3 初始数据处理和自相关角分析第62-64页
            3.3.2.4 一维相关函数SAXS数据拟合第64页
            3.3.2.5 过渡层厚度第64页
            3.3.2.6 回转半径第64页
            3.3.2.7 体积结晶度第64-66页
            3.3.2.8 长程距离第66页
            3.3.2.9 散射不变量和密度差第66-67页
            3.3.2.10 相关性分析第67页
    3.4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四章 热降解对芭蕉芋淀粉理化结构性质的影响第69-86页
    4.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第69-70页
        4.1.1 实验材料第69页
        4.1.2 实验试剂第69页
        4.1.3 实验设备第69-70页
    4.2 实验方法第70-71页
        4.2.1 热降解芭蕉芋淀粉样品的制备及其DE值测定第70页
        4.2.2 淀粉颗粒形态观察第70页
        4.2.3 膨胀度和溶解度测定第70页
        4.2.4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第70页
        4.2.5 可溶性和不可溶性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第70页
        4.2.6 体外消化特性第70页
        4.2.7 热力学特性第70页
        4.2.8 X射线衍射特征第70-71页
        4.2.9 核磁共振第71页
        4.2.10 小角X射线散射第71页
        4.2.11 数据统计第7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1-84页
        4.3.1 淀粉热降解动力学研究第71-72页
        4.3.2 热降解对淀粉颗粒表面形态影响第72-74页
        4.3.3 热降解对直链淀粉含量影响第74-75页
        4.3.4 热降解对淀粉膨胀度和溶解度影响第75页
        4.3.5 热降解对淀粉消化特性影响第75-77页
        4.3.6 热降解对淀粉热力学特性影响第77-78页
        4.3.7 热降解对淀粉结晶学特性的影响第78-79页
        4.3.8 热降解对淀粉双螺旋结构的影响第79-81页
        4.3.9 热降解对淀粉片层结构的影响第81-84页
            4.3.9.1 长程距离第82-83页
            4.3.9.2 过渡层厚度第83页
            4.3.9.3 回转半径第83页
            4.3.9.4 体积结晶度第83页
            4.3.9.5 散射不变量第83-84页
        4.3.10 热降解芭蕉芋淀粉结构参数对理化性质的影响第84页
    4.4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五章 酶降解对芭蕉芋淀粉理化结构性质的影响第86-101页
    5.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第86-87页
        5.1.1 实验材料第86页
        5.1.2 实验试剂第86页
        5.1.3 实验设备第86-87页
    5.2 实验方法第87-88页
        5.2.1 酶降解芭蕉芋淀粉样品的制备及其DE值测定第87页
        5.2.2 淀粉颗粒形态观察第87页
        5.2.3 膨胀度和溶解度测定第87页
        5.2.4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第87页
        5.2.5 可溶性和不可溶性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第87页
        5.2.6 体外消化特性第87页
        5.2.7 热力学特性第87页
        5.2.8 X射线衍射特征第87页
        5.2.9 核磁共振第87页
        5.2.10 小角X射线散射第87页
        5.2.11 数据统计第87-8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8-99页
        5.3.1 淀粉酶降解动力学研究第88页
        5.3.2 酶降解对淀粉表面形态影响第88-91页
        5.3.3 酶降解对直链淀粉含量影响第91页
        5.3.4 酶降解对淀粉膨胀度和溶解度影响第91-93页
        5.3.5 酶降解对淀粉消化特性影响第93页
        5.3.6 酶降解对淀粉热力学特性影响第93-95页
        5.3.7 酶降解对淀粉结晶学特性的影响第95页
        5.3.8 酶降解对淀粉双螺旋结构的影响第95-96页
        5.3.9 酶降解对淀粉片层结构的影响第96-99页
            5.3.9.1 长程距离第97-98页
            5.3.9.2 过渡层厚度第98页
            5.3.9.3 回转半径第98页
            5.3.9.4 体积结晶度第98页
            5.3.9.5 散射不变量第98-99页
        5.3.10 酶降解芭蕉芋淀粉结构参数对理化性质的影响第99页
    5.4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第六章 芭蕉芋降解淀粉老化评价及抗老化机理研究第101-115页
    6.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第101-102页
        6.1.1 实验材料第101页
        6.1.2 实验试剂第101页
        6.1.3 实验设备第101-102页
    6.2 实验方法第102-103页
        6.2.1 透光率法测定老化度第102页
        6.2.2 离心法测定老化度第102页
        6.2.3 淀粉老化样品制备第102页
        6.2.4 淀粉凝胶表面形态分析第102页
        6.2.5 淀粉凝胶质构分析第102页
        6.2.6 淀粉老化动力学分析第102-103页
        6.2.7 老化淀粉的红外光谱测定第103页
        6.2.8 数据统计分析第103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03-113页
        6.3.1 透光率分析第103-104页
        6.3.2 离心析水率分析第104页
        6.3.3 淀粉凝胶表面形态第104-105页
        6.3.4 质构分析第105-106页
        6.3.5 老化动力学研究第106-107页
        6.3.6 老化淀粉红外光谱分析第107-109页
        6.3.7 老化指标与片层结构参数之间的皮尔森相关性分析第109-110页
        6.3.8 淀粉老化机理研究第110-111页
        6.3.9 抗老化预测模型建立第111-112页
        6.3.10 抗老化预测模型验证第112-113页
    6.4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15-118页
    7.1 本文总结第115-117页
    7.2 本文创新性第117页
    7.3 研究展望第117-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30页
致谢第130-13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第131-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储能的直流微电网双向DC/DC变换器的优化设计
下一篇:多AGV系统的路径规划与调度算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