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药物化学论文

安丝菌素生物合成限速因子解析及产量提高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41页
    1.1 聚酮类化合物及其生物合成途径第13-16页
    1.2 聚酮类化合物的高产研究第16-26页
        1.2.1 菌种诱变提高聚酮类化合物产量第16页
        1.2.2 培养基优化促进聚酮类化合物高产第16-17页
        1.2.3 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异源表达第17-19页
        1.2.4 增强前体供应提高聚酮类化合物产量第19-24页
        1.2.5 优化后修饰途径提高聚酮化合物产量第24-26页
    1.3 安丝菌素及其生物合成途径第26-35页
        1.3.1 安丝菌素AHBA合成途径第30页
        1.3.2 安丝菌素聚酮链延伸途径第30-32页
        1.3.3 安丝菌素生物合成后修饰途径第32-35页
    1.4 安丝菌素高产研究第35-39页
        1.4.1 培养条件优化提高安丝菌素产量第35-36页
        1.4.2 应用代谢工程策略促进安丝菌素高产第36-39页
    1.5 本研究主要内容第39-41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41-63页
    2.1 实验材料第41-52页
        2.1.1 菌株第41-42页
        2.1.2 质粒第42-43页
        2.1.3 引物第43-48页
        2.1.4 培养基第48-51页
        2.1.5 试剂第51-52页
    2.2 实验方法第52-63页
        2.2.1 通用实验方法第52页
        2.2.2 Gibson组装第52-53页
        2.2.3 珍贵束丝放线菌基因组总DNA的少量提取第53页
        2.2.4 Real-Time qPCR(RT-PCR)第53-55页
        2.2.5 安丝菌素生产菌株小量发酵及产物萃取、检测第55-56页
        2.2.6 质粒DNA在大肠杆菌和珍贵束丝放线菌间的跨属接合转移第56页
        2.2.7 突变株的筛选与验证第56-57页
        2.2.8 安丝菌素及其衍生物的积累、分离纯化及标准曲线制备第57-59页
        2.2.9 安丝菌素及其衍生物检测第59-60页
        2.2.10 喂养实验第60-61页
        2.2.11 胞内SAM、异丁酰辅酶A萃取与定量第61页
        2.2.12 珍贵束丝放线菌生物量测定及生长曲线制备第61页
        2.2.13 A.pretiosum ATCC31280基因组测序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1-62页
        2.2.14 启动子筛选与活性鉴定第62-63页
第三章 AP-3生产出发菌株的确定及遗传背景解析第63-79页
    3.1 三株AP-3生产菌株发酵情况检测第63-64页
    3.2 发酵温度对AP-3合成的影响第64-65页
    3.3 种子培养温度和时间对AP-3产量的影响第65-66页
    3.4 IM培养基发酵情况检测第66-67页
    3.5 A.pretiosum ATCC31280基因组解析第67-78页
        3.5.1 A.pretiosum ATCC31280全基因组基本特征第67-68页
        3.5.2 A.pretiosum ATCC31280基因组中次级代谢生物合成基因簇预测第68-71页
        3.5.3 ATCC31280前体相关的中心碳代谢网络重建第71-74页
        3.5.4 ATCC31280与已测序束丝放线菌及常见链霉菌基因组的比较分析第74-78页
    3.6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四章 鉴定并消除后修饰途径瓶颈以提高安丝菌素产量第79-121页
    4.1 A.pretiosum ATCC31280发酵液产物检测第80-81页
    4.2 ansa30缺失突变株产物检测第81-85页
        4.2.1 ansa30缺失突变株构建第81-83页
        4.2.2 NXJ-22中ACGP-3消失,同时PND-3大量积累第83-85页
    4.3 前体物定向喂养策略揭示后修饰瓶颈第85-95页
        4.3.1 后修饰途径评估测试菌株NXJ-23的构建第85-88页
        4.3.2 Proansamitocin喂养实验第88-95页
    4.4 优化N-甲基化反应提高AP-3产量第95-112页
        4.4.1 利用perm*E启动子过表达N-甲基转移酶基因第95-97页
        4.4.2 ATCC31280转录组测定及内源强启动子筛选第97-103页
        4.4.3 利用kasOp*强启动子过表达asm10基因第103-106页
        4.4.4 SAM供应途径的增强第106-111页
        4.4.5 添加甲硫氨酸显著降低PND-3的积累第111-112页
    4.5 优化3-O-异丁酰化提高AP-3产量第112-117页
        4.5.1 asm19基因过表达第112-114页
        4.5.2 胞内异丁酰辅酶A供应的增强第114-117页
    4.6 遗传改造结合前体喂养解除后修饰瓶颈第117-119页
    4.7 讨论第119-121页
第五章 双重策略优化PKS延伸途径第121-131页
    5.1 AHBA喂养实验暗示PKS延伸过程存在瓶颈第121-122页
    5.2 聚酮合酶基因ansa9过表达第122-125页
    5.3 增强延伸单元供应提高AP-3产量第125-130页
        5.3.1 加强延伸单元合成途径提高AP-3产量第126-128页
            5.3.1.1 C2/C3延伸单元供给途径增强第126-127页
            5.3.1.2 特殊延伸单元供给途径增强第127-128页
        5.3.2 敲除竞争PKS途径提高AP-3产量第128-130页
    5.4 本章小结第130-13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31-134页
    6.1 本论文研究工作总结第131页
    6.2 本研究创新点第131页
    6.3 本研究工作展望第131-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9页
致谢第149-15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第152-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风险投资对创业板企业成长性影响研究--基于技术创新视角
下一篇:城商行基层网点客户关系管理策略--以H城商行W支行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