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1.2.1 循环经济理论 | 第15-16页 |
1.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17页 |
1.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17-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 | 第22-23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3-2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26-27页 |
第2章 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路径分析与改造路径构建 | 第27-43页 |
2.1 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路径的分析 | 第27-32页 |
2.1.1 试点园区的主导产业及管理方式 | 第28-29页 |
2.1.2 试点园区主要支撑项目的分析 | 第29-31页 |
2.1.3 试点园区对比结果 | 第31-32页 |
2.1.4 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路径的分析 | 第32页 |
2.2 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的一般路径 | 第32-41页 |
2.2.1 园区的现状及产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 第35页 |
2.2.2 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分析 | 第35页 |
2.2.3 园区物质流分析 | 第35-37页 |
2.2.4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主要任务 | 第37-41页 |
2.3 小结 | 第41-43页 |
第3章 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的产业关联度分析 | 第43-47页 |
3.1 园区关联度测量的研究现状 | 第43-44页 |
3.2 园区产业关联度测量的方法 | 第44-46页 |
3.3 园区产业关联度测算的步骤 | 第46页 |
3.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效果评价 | 第47-59页 |
4.1 园区循环化改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建立 | 第47-51页 |
4.1.1 园区循环化改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47-48页 |
4.1.2 园区循环化改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48-51页 |
4.2 园区循环化改造效果评价指标筛选 | 第51-53页 |
4.2.1 德尔菲法 | 第51-52页 |
4.2.2 评价体系专家遴选结果 | 第52-53页 |
4.3 园区循环化改造效果评价方法的建立 | 第53-58页 |
4.3.1 园区循环化改造效果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53-55页 |
4.3.2 基于可拓理论的动态分析模型 | 第55-58页 |
4.4 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效果评价实证研究 | 第59-93页 |
5.1 松滋市临港工业园的基本情况 | 第59页 |
5.2 松滋市临港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的路径 | 第59-72页 |
5.2.1 园区的现状及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 第59-60页 |
5.2.2 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 第60-61页 |
5.2.3 园区物质流分析 | 第61-65页 |
5.2.4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主要任务 | 第65-72页 |
5.3 临港工业园循环化改造产业关联度测算 | 第72-76页 |
5.3.1 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关联流程图构建 | 第72-73页 |
5.3.2 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关联度测算结果 | 第73-74页 |
5.3.3 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关联结果比较 | 第74-76页 |
5.4 临港工业园循环化改造效果评价 | 第76-90页 |
5.4.1 临港工业园循环化改造效果评价指标样本数据 | 第76-78页 |
5.4.2 园区循环化改造效果等级划分 | 第78-79页 |
5.4.3 临港工业园循环化改造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79-83页 |
5.4.4 临港工业园循环化改造效果可拓评价分析 | 第83-89页 |
5.4.5 临港工业园循环化改造效果评价结果分析 | 第89-90页 |
5.5 临港工业园循环化改造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第90-91页 |
5.6 小结 | 第91-93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93-9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93-95页 |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3页 |
附录 | 第103-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