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1.1 高层建筑的发展 | 第9-10页 |
1.2 高层建筑结构及其特点 | 第10-13页 |
1.2.1 框架结构 | 第11页 |
1.2.2 剪力墙结构 | 第11页 |
1.2.3 框架-剪力墙结构 | 第11页 |
1.2.4 框架核心筒结构 | 第11-12页 |
1.2.5 筒中筒结构 | 第12页 |
1.2.6 其他类型结构 | 第12-13页 |
1.3 高层建筑结构分析方法 | 第13-20页 |
1.3.1 数值计算方法 | 第13页 |
1.3.2 结构整体分析模型 | 第13-15页 |
1.3.3 非线性单元分析模型 | 第15-19页 |
1.3.4 地震波的选择 | 第19-20页 |
1.4 高层建筑的合理破坏机制 | 第20-21页 |
1.5 新型盒式筒中筒结构体系 | 第21-22页 |
1.5.1 新型盒式筒中筒结构的提出 | 第21-22页 |
1.5.2 新型盒式筒中筒结构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例 | 第22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盒式结构的基本原理和力学性能 | 第24-38页 |
2.1 空腹夹层板楼盖体系的提出和构造特点 | 第24-26页 |
2.2 空腹夹层板的连续化分析理论 | 第26-31页 |
2.2.1 基本假定和力学模型 | 第26-27页 |
2.2.2 基本方程 | 第27-30页 |
2.2.3 空腹夹层板的设计方法 | 第30-31页 |
2.3 盒式结构网格式墙架的受力模型和力学原理 | 第31-37页 |
2.3.1 网格式墙架基本原理 | 第31-33页 |
2.3.2 剪切变形计算 | 第33-35页 |
2.3.3 整体弯曲变形计算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盒式筒中筒结构与常规筒中筒结构的对比分析 | 第38-47页 |
3.1 盒式筒中筒结构的特点 | 第38-40页 |
3.1.1 盒式筒中筒结构的优点 | 第39页 |
3.1.2 盒式筒中筒结构空腹夹层板刚度计算 | 第39-40页 |
3.2 两种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40-42页 |
3.2.1 常规筒中筒结构模型 | 第40-41页 |
3.2.2 盒式筒中筒结构模型 | 第41-42页 |
3.3 计算结果对比 | 第42-46页 |
3.3.1 层间位移角 | 第44页 |
3.3.2 层间位移 | 第44-45页 |
3.3.3 框架剪力分配系数 | 第45-46页 |
3.3.4 楼层剪力 | 第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新型盒式筒中筒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47-65页 |
4.1 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第47-52页 |
4.1.1 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基本假定 | 第47页 |
4.1.2 静力弹塑性分析能力谱和需求谱的建立 | 第47-50页 |
4.1.3 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50页 |
4.1.4 静力弹塑性分析侧向荷载加载方式 | 第50-52页 |
4.2 静力弹塑性分析单元定义 | 第52-58页 |
4.2.1 盒式筒中筒结构模型建立 | 第52-53页 |
4.2.2 梁柱单元的塑性铰定义 | 第53-54页 |
4.2.3 墙单元的分层壳定义 | 第54页 |
4.2.4 对等代实腹梁进行塑性单元设置的相关说明 | 第54-55页 |
4.2.5 盒式筒中筒结构性能化抗震设计 | 第55-57页 |
4.2.6 结构塑性单元定义 | 第57-58页 |
4.3 静力弹塑性全过程分析 | 第58-64页 |
4.3.1 性能点数值选取 | 第58-59页 |
4.3.2 目标位移和性能点 | 第59-60页 |
4.3.3 结构塑性铰状态 | 第60-63页 |
4.3.4 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评估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盒式筒中筒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65-79页 |
5.1 结构动力分析原理 | 第65-66页 |
5.2 单元模型 | 第66-67页 |
5.2.1 梁柱单元模型 | 第66-67页 |
5.2.2 剪力墙单元模型 | 第67页 |
5.3 塑性单元非线性定义 | 第67-70页 |
5.3.1 构件和材料的骨架曲线 | 第67-69页 |
5.3.2 构件和材料的加卸载刚度 | 第69-70页 |
5.4 结构弹塑性模型的建立 | 第70-72页 |
5.4.1 结构模型设计 | 第70-71页 |
5.4.2 单元模型的选取 | 第71页 |
5.4.3 混凝土和钢筋的本构关系 | 第71-72页 |
5.5 模型的动力特性分析 | 第72-73页 |
5.6 结构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73-75页 |
5.6.1 地震波的选取 | 第73-74页 |
5.6.2 基底剪力对比 | 第74-75页 |
5.7 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 第75-78页 |
5.7.1 层间位移角 | 第75页 |
5.7.2 能量耗散 | 第75-76页 |
5.7.3 塑性铰分布和结构性能评估 | 第76-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装配式混凝土盒式筒中筒结构装配方法 | 第79-89页 |
6.1 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意义 | 第79-80页 |
6.2 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方法 | 第80页 |
6.3 盒式筒中筒结构单元划分和连接 | 第80-85页 |
6.3.1 网格式墙架单元划分 | 第81-83页 |
6.3.2 空腹夹层板单元划分 | 第83-85页 |
6.4 装配式构件的施工流程 | 第85-88页 |
6.4.1 装配式构件的制作和运输 | 第85-86页 |
6.4.2 网格式墙架的施工 | 第86-87页 |
6.4.3 空腹夹层板预制单元的吊装 | 第87页 |
6.4.4 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安装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7.1 结论 | 第89-90页 |
7.2 展望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附录一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