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BiOCl、SnS2层状半导体材料的三维多级化形貌设计及其构效关系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2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第14-15页
        1.2.1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起源及发展第14页
        1.2.2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的基本原理第14-15页
    1.3 纳米材料第15-16页
    1.4 三维多级纳米结构第16-19页
        1.4.1 三维多级结构的优点第16-17页
        1.4.2 三维多级结构的构建方法第17-19页
    1.5 铋系半导体材料第19-27页
        1.5.1 铋系材料简介第19-22页
        1.5.2 铋系材料的应用第22-27页
    1.6 半导体光催化剂的改进策略第27-29页
        1.6.1 微结构形貌调控第27页
        1.6.2 表面修饰和优化第27-28页
        1.6.3 掺杂和负载第28页
        1.6.4 构建异质结第28-29页
    1.7 选题背景及主要内容第29-32页
        1.7.1 选题背景第29-30页
        1.7.2 主要内容第30-32页
第二章 葡萄糖辅助水热法合成3D BiOCl多级结构微球及其RhB降解活性第32-45页
    2.1 前言第32-33页
    2.2 本章主要内容第33-34页
    2.3 实验部分第34-36页
        2.3.1 试剂及仪器第34页
        2.3.2 催化剂的制备第34-35页
        2.3.3 催化剂的表征第35页
        2.3.4 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第35-36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6-44页
        2.4.1 晶相结构分析第36-37页
        2.4.2 葡萄糖浓度对多级结构的影响第37-38页
        2.4.3 反应温度对多级结构的影响第38-39页
        2.4.4 反应时间对多级结构的影响第39-40页
        2.4.5 体系pH对多级结构的影响第40-41页
        2.4.6 合成后处理煅烧温度对多级结构的影响第41-42页
        2.4.7 光催化降解活性测试第42-44页
    2.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3章 原位拓扑合成盘状BiOCl/2D网状Bi_2S_3异质结及其光催化活性第45-74页
    3.1 前言第45-46页
    3.2 本章主要内容第46-47页
    3.3 实验部分第47-50页
        3.3.1 试剂及仪器第47-48页
        3.3.2 催化剂的合成第48-49页
        3.3.3 催化剂的表征第49-50页
        3.3.4 光催化活性测试第50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50-73页
        3.4.1 晶体结构与形貌第50-57页
        3.4.2 化学组成和价态第57-59页
        3.4.3 合理的形成机理第59-66页
        3.4.4 光学和电化学性能第66-69页
        3.4.5 可见光下的光催化反应活性第69-70页
        3.4.6 光催化机理第70-71页
        3.4.7 可重复利用性和稳定性第71-73页
    3.5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四章 原位阳离子交换法合成2D/0DSnS_2/Ag_2S异质结及其Cr(Ⅵ)还原性能.第74-94页
    4.1 前言第74-75页
    4.2 本章主要内容第75页
    4.3 实验部分第75-78页
        4.3.1 试剂及仪器第75-76页
        4.3.2 催化剂的合成第76-77页
        4.3.3 催化剂的表征第77页
        4.3.4 光催化活性测试第77-78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78-93页
        4.4.1 晶体结构与形貌尺寸第78-84页
        4.4.2 化学组成和价态第84-85页
        4.4.3 合成尝试实验第85-87页
        4.4.4 离子交换反应第87-89页
        4.4.5 光学性能第89-90页
        4.4.6 可见光下的催化活性第90-91页
        4.4.7 晶相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第91-93页
    4.5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16页
致谢第116-118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118-119页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所获得奖励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元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光催化剂的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离子液体的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化学传感器的研制